jz1316868 发表于 2014-4-14 21:25:21

对当前票据业务非常规发展引发问题的思考


对当前票据业务非常规发展引发问题的思考



一、近期票据业务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票据的低成本、高流动性和融资功能强等特征日益体现,吸引越来越多的银行和企业参与票据业务。央行统计数据显示,一方面银行承兑汇票大量签发造成保证金存款快速增加,保证金存款占各项存款的比例也不断攀升,导致广义货币M2加速增长;另一方面票据融资的突增猛减造成金融机构各项贷款的波动。
  2006年上半年M2增速一直较高,至5月末同比增速比去年同期高4.4个百分点,而如果扣除保证金存款因素,5月末M2同比增速比去年同期高3.07个百分点,也就是说保证金存款增加导致M2虚增了1.33个百分点。此外,保证金存款还误导了对宏观调控效果的评价,按照现行统计,受到调控影响后,9月末M2增速比5月末下降2.25个百分点,而如果扣除保证金存款因素,M2增速仅下降1.21个百分点。
  据调查,随着票据业务超常规发展,票据市场上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票据业务大量出现,甚至出现了商业银行空转对倒票据业务的现象:即某一银行承兑,另一银行贴现,贴现所得资金作为保证金存入银行再申请承兑,然后再去贴现(此前,相关银行为了各自的利益已经达成协议,互相贴现票据,更有甚者违规贴现本行承兑的票据),如此循环往复,很快便以乘数效应创造出数倍的存款和贴现。而一旦紧缩的货币政策加强,或者随着流动性状况的改变,这种业务链很快就会解除,导致存贷款的大幅下降。
  保证金存款和票据融资拉动M2和各项贷款增长的情况 (单位:亿元,%)
  
  这种做法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既做大了存款量又做大了贷款量,并且中间业务也得到了发展。但是,按照我们现行的统计制度,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存款计入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并且纳入广义货币M2,票据贴现也计入各项贷款统计。因此,这种商业银行空转对倒票据的行为必然导致存贷款及货币供应量统计的虚增,干扰政策制定者对宏观形势的准确判断,影响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因为这种存贷款数字的变化纯粹是商业银行为扩大自己的业务量而进行的数字游戏,企业的可用资金并没有增加,对实体经济不产生实际影响,而只是带来信贷规模和作为当前最重要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货币供应量产生波动,这种表面上的虚增虚减干扰了正常的政策信号。
  
  二、产生空转对倒票据现象的原因
  
  这种现象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各个利益主体追逐自身利益的结果,相关环境和政策的不完善也为此提供了可能性。
  
  (一)商业银行现行考核机制为银行主导空转对倒票据提供了动力
  随着商业银行改革进程的加快,我国商业银行的激励机制不断完善,纷纷建立了以效益为中心的绩效考核机制,但各家银行的考核机制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够科学合理的方面:很多商业银行,特别是基层行仍然把存贷款规模作为最重要的考核指标,上级行根据下级行业务规模等指标确定下级行的级别和费用规模,进而与行长等管理人员年薪以及全体职工收入挂钩。经营的“指挥棒"必然主要围绕考核指标转,追逐短期利益诱发短期行为,而空转对倒票据在短时间内可以大幅提高存贷款业务量,并降低不良贷款率。
  
  (二)企业为获取融资便利等好处配合银行对倒票据,而贴现与存款利率倒挂更刺激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从利益角度分析,企业参与空转对倒票据的收入是保证金存款(通常是六个月定期存款)的利息收入,支出是银行承兑汇票的手续费和票据贴现的利息。正常情况下,票据贴现作为企业融资行为其利率应该高于存款利率,企业参与对倒票据的支出应该大于收入。那么企业为什么参与对倒票据呢?首先,据调查,对于那些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不是很好,银行并不积极主动为其提供贷款的企业来说,他们配合银行对倒票据可以从银行获取融资便利等好处;其次,近期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造成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票据贴现利率也不断下降,导致贴现利率与存款利率的倒挂,使企业参与倒票直接可以获取收益。2006年上半年最低贴现利率一直低于六个月定期存款利率,3-6个月的平均贴现利率在三月份与六个月定期存款利率几乎持平。这种情况下企业更积极配合商业银行空转对倒票据。
  
  (三)政策方面的原因
  首先,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存款不需缴纳准备金为商业银行做大规模提供了便利。按照现有规定,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存款不需要向央行缴纳存款准备金,这样商业银行就不受约束,尽可能地做大承兑和贴现规模。
  其次,相关法律、法规执行不严,票据业务不具有真实贸易背景。我国现有的票据法律和法规都要求应严格遵循真实贸易背景,并相应设定办理票据业务应具备的条件。但在实际操作中商业银行对票据的真实贸易背景审查力度比较薄弱,承兑时看重保证金,贴现时重视票据的真伪,有相当一部分票据业务不具有贸易真实性。在商业银行空转对倒票据的操作中,很多银行甚至直接纵容、协助企业做假,使票据业务完全脱离实体经济。 三、相关政策建议
  
  (一)调整相关统计制度,保证信贷投放和货币供应量统计的真实性
  1.规范贷款统计口径,票据融资不再计入贷款总量统计,建立有价证券统计制度,将其纳入非股票证券统计。我国已经加入GDDS(数据公布通用系统),为适应国际可比性的要求,我们必须遵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规则和要求进行我国金融统计体系的设计,在制度框架、概念和计算方法上尽可能与国际通行规则保持一致,以便于对比分析。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的货币与金融统计规则,具有较强流通转让功能的票据融资应该计入非股票证券,而不应该纳入贷款总量统计。
  2.调整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统计口径。首先将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存款调整出M2统计。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存款属于限制性存款,作为还款保证企业不能动用,此时它就失去了货币的一个最重要特征——流动性,不能作为支付工具,因此这种限制性存款不应计入货币供应量。其次将银行承兑汇票扣除贴现后的余额纳入M2。一方面,银行承兑汇票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具备支付结算的功能,符合货币的特征,但当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后其就退出了实体经济,不再具备货币性;另一方面,将银行承兑汇票扣除贴现可以防止空转对倒票据这类行为对M2余额形成干扰。
  
  (二)加强货币政策操作力度,使商业银行流动性保持在合理水平,防止产生利率倒挂
  近年来,由于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央行被动投放大量货币,虽然采取一系列手段进行对冲,但货币市场资金一直比较充裕,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市场利率一再走低,引发贴现利率与存款利率倒挂。因此,央行应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操作力度,吸收商业银行过多的流动性,促使贴现利率保持在合理水平,以切断企业配合参与空转对倒票据的利益来源。此外,应考虑要求商业银行保证金存款也缴纳存款准备金,在一定程度上约束、控制商业银行空转对倒票据的行为。
  
  (三)加强对票据真实贸易背景的审查
  按照现有规定,银行承兑汇票的承兑和贴现都必须有真实贸易背景,必须具有真实合同和真实的增值税发票的复印件。然而,目前一些商业银行通过票据融资来“创造”存款和贷款,大多没有真实贸易背景,或仅其中一笔业务有真实合同和增值税发票。因此,商业银行要加强工作人员业务操作规范,审查合同和增值税发票的原件,并在增值税发票原件上标注,以防重复使用,实现源头控制票据业务的真实性,杜绝以“创造"存贷款为目的的票据融资行为。
  
  (四)引导、推动商业银行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
  现行商业银行绩效考核机制是促使其分支机构追逐短期利益从而产生短期行为的根本动因。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强引导、推动商业银行改革现行绩效考核办法,督促其建立以资本金配置效率和经济增加值为主要约束的考核机制,真正做到以效益为中心,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新的考核机制应淡化业务指标色彩,将存款、贷款、收息率、中间业务收入、不良贷款比例等指标作为考核的指导性指标或参考指标,并加强对经营绩效失真和违法违规经营监督和处罚的力度,从根本上抑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和非理性竞争行为,改变其财务核算失实、约束力弱化、激励机制扭曲的现象,促使商业银行由粗放型规模扩张向以效益为中心的集约型机制转变。
  
  参考文献:
  [1]白娜,张亚珍.票据融资对货币调控影响的实证分析[J].浙江金融,2006;1
  [2]阮健弘.当前票据融资增长较快的原因分析[J].中国货币市场,2005;12
  [3]巴曙松,贾蓓.发债票据市场若干问题研究[J].财会月刊,2005;3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对当前票据业务非常规发展引发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