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z1316868 发表于 2014-4-15 10:22:43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效果区域差异分析及对策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效果区域差异分析及对策




摘 要:我国东、中、西部的经济和金融非均衡发展,导致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效果的区域差异。这些差异最终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发挥。本文对东、中、西部差异所导致的货币政策工具效果差异,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货币政策效果;区域差异;政策建议
  
  由于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和金融非均衡发展,同样的货币政策操作在不同的地区发挥不同的、甚至大相径庭的效应。我国货币政策操作一直采取全国“一盘棋”的做法,实施无差别管理。“一刀切”式的货币政策操作较少考虑到区域间经济发展的水平差异。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我国货币政策三大工具,这些工具的实施效果受到东、中、西部差异的重要影响。
  
  一、东、中、西部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结构对公开市场业务的效应
  
  公开市场操作是央行最为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可以影响基础货币。近年来,我国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投放基础货币。商业银行利用公开市场业务融入(出)资金的能力受国债总量 和资产结构的制约,若商业银行的国债规模较大且其在商业银行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也较大,则其参与公开市场业务的能力就较强,否则就较弱。我国东、中、西部商业银行不管是国债资产规模还是国债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例,都存在较大差异。由于缺乏各省国有商业银行国债资产数据,我们以各省国有商业银行全部资金运用减去全部贷款和企业债之差估算其拥有的国债资产,通过对2001-2003年度,东、中、西部国有商业银行国债资产在其资金运用中占比的计算可以发现:不仅东部地区国有商业银行的国债资产在全国国有商业银行国债资产的总量中的占比高于西部和中部地区,而且东部国有商业银行国债总量占其总资产的比例,也远远高于中、西部银行。东部商业银行利用公开市场业务融入资金的能力强于西部,所以,当央行货币政策意图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传导时,中西部地区商业银行获得的基础货币量少于东部。
  
  二、再贷款利率、再贴现率工具的区域差异效应
  
  央行主要通过调整再贷款率、再贴现率的工具,影响商业银行对贴现贷款的规模,从而实现货币政策意图。商业银行对再贷款率、再贴现率工具的反应与需要贷款的实体经济的利润率、资金流动性需求、持有超额储备的机会成本等因素有关。具体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实体经济利润率不仅影响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环境风险,而且还影响资金的价格(利息率、贴现率),无疑是影响商业银行对再贷款利率、再贴现率工具反应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经济实体而言,虽然资金的供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利息率和贴现率,但从本质上讲,利息是实体经济创造的利润的一部分,利息率的高低最终受制于实体经济利润率的高低,在零和平均利润率之间变动。换句话说,实体经济对银行贷款利率、贴现率的承受能力受利润率的制约,利润率较高的实体经济能够支付较高的资金价格(利息率、贴现率),即有相对较强的资金需求,利润率较低的实体经济只能支付较低的资金价格。由于各区域商业银行面对的实体经济利润率不同,在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贴现率水平区域间几乎无差别的既定条件下,一方面,利润率较高的实体经济消化资金的能力较强,对资金的需求旺盛,另一方面,较高的利润率能够有效保障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和盈利性,使商业银行放贷所面临的环境风险降低,所以商业银行的放贷意愿也较强。因此,央行同样的再贴现、再贷款政策工具操作,在实体经济利润率较高的东部地区,商业银行贷款增长较快;而实体经济利润率较低的中西部地区,商业银行贷款增长较慢,导致越穷的区域资金越少,越富的区域资金越多的“马太效应”。
  不妨以东、中、西部全部国有及一定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总资产利润率来近似反映实体经济利润率。可以发现2001-2003年度,东部沿海地区工业企业总资产利润率平均高于中部地区0.87个百分点,高于西部地区2.04个百分点。由于央行统一的再贷款利率、再贴现率使得工、农、中、建四家国有银行在东、中、西部地区执行几乎相同的贷款利率及贴现率,从而2001、2003两年东部地区的贷款增长率均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只是2002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力度加强,西部地区的贷款增长率才略高于东部地区。
  
  三、东、中、西部不同现金漏损率对货币乘数的效应
  
  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能够调节货币乘数和货币供应量。根据西方传统的教科书理论,如果通货记为C,支票存款记为D,银行持有的超额储备率,记为ER,联储决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记为rd, 则货币乘数m=(1+C/D)/(rd+ ER/D+C/D),其中C/D为通货比率。显然,货币乘数不仅取决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d的大小,还取决于通货比率C/D的大小,这里的通货比率相当于我国货币理论界所称的现金漏损率(可用流通中现金与企业活期存款之比表示),由于数据取得的困难,不妨用现金投放代替流通中现金,用企业存款代替企业活期存款,则东、中、西部的现金漏损率见下表。
  

 显而易见,东、中、西部的现金漏损率存在较大的差异。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经济货币化程度远比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要低,现金漏损率较高。因为各地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d是相等的,在超额准备金比率ER既定的条件下,现金漏损率与货币乘数负相关,现金漏损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现金漏损率越低,货币乘数越大。所以,全国统一的货币政策,在这个环节的传导效果产生差异:在基础货币供应一定时,货币供应量=货币乘数×基础货币,现金漏损率较低的东部地区货币乘数较大,所以其货币供应量扩张较大;而现金漏损率较高的中西部地区的货币供应量扩张较小。
  
  四、政策建议
  
  由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我国各区域对同一货币政策工具存在反应效果不同的差异。为消除区域差异对货币政策工具效果的不同影响,以达到货币政策理想的作用效果,可以对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内的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区域化操作。其实,在不同区域实行有差别的货币政策操作,在国外也不是没有先例,开发初期的美国区域间经济发展也不平衡,中央银行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就有两项实行区域化操作。其贴现率一直由十二家联邦储备银行根据本辖区的经济情况制定,只要报请华盛顿联邦储备委员会核准即可,事实上,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各储备银行制定的贴现率经常相差很大,只是随着均质的全国性金融市场的逐渐形成,贴现率才逐步趋同。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虽然由联邦储备委员会统一制定,但从1913年联储成立一直到1972年以前,联邦储备体系制定的法定准备金率就因银行所在的地区的经济情况不同而异。
  具体而言,包括如下措施:
  1、 货币政策工具的区域化操作
  增加中、西部地区一级交易商的数目,提高中、西地区金融机构利用公开市场融入(出)资金的能力。央行可以对中、西部地区商业银行试行相对较低的再贷款、再贴现率,对东部地区的商业银行试行相对较高的再贷款、再贴现率,或者扩大中、西部地区商业银行的利率浮动幅度。对现金漏损率较高的中、西部,实行较低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现金漏损率较低的东部,实行较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而达到统一的扩张货币供应量的目标。
  2、 发展和完善中西部金融市场,拓宽中西部融资渠道
  发展和完善中西部地方金融市场,疏通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尽快建立欠发达地区创业投资体系。推进信贷创新,积极发展票据贴现融资和金融租赁融资等。积极推动中西部信用体系建设,为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建立信用建设的工作目标和社会信用监督机制,加快企业征信体系和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善中西部的信用环境。
  
  参考文献:
   周英章,蒋振声,《货币渠道、信用渠道与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金融研究》2002年第9期。
   夏斌,廖强,《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经济研究》2001年第8期。
   郭晔,《货币政策信贷传导途径的最新争论及其启示》,《经济学动态》2000年第7期。
   谢平,《新世纪中国货币政策的挑战》,《金融研究》2000年第1期。
   Tornell,A., and Westermann, F. “The Credit Channel in Middle Income Countries”.NBER Working Paper ,No.9355, November 2002.
   WANG RUIFANG.“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 in Post-Reform China Some Empirical Evidence”.A Presentation at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Chinese Economy Organised by CERDI-IDREC in Clermont-Ferrand,France,2001.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效果区域差异分析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