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z1316868 发表于 2014-4-15 21:13:01

国际金融(上)


国际金融(上)



要目 

一、学习金融和国际金融的意义

二、国际收支的概念和分析

三、外汇与汇率的概念和分析

四、国际货币制度(国际金融体系)

五、国际金融市场

六、国际融资渠道和方式  

一、学习金融和国际金融的意义

§1.1 金融和国际金融的含义

“金融”泛指一切与货币流通相关的经济活动,包括:

企业的融资行为;
居民个人货币资产的运用和投资;
专业性金融中介机构为居民、企业和其他社会机构提供资金流动和货币资
产存储、投放、保管、支付和转移等等服务性业务;

国民和国际货币制度的确立和改变。
理解“金融”概念的几个相关术语:

“资产”(asset):一起能给人们带来使用价值或新增价值的事物,可以分为“实物资产”和“货币资产”。“实物资产”可以有、也可以没有共同价值单位,“货币资产”一定是以某种共同认可的价值单位来表现,并且不一定对应于某一特定实物对象。“资产”一词常与“资本”或“财富”相通用。

“货币”(money, currency):财富或资产的价值证书或标志,可用于产权转移和债权债务关系的清算。“货币”的根本特性是它的价值含量和社会共同接受性,并且由社会共同接受性决定了货币资产的流动性(liquidity)。

人们根据不同种类“货币”的流动性高低程度而将“货币”分为“狭义货币”和“广义货币”:“狭义货币”通常指立即能被人们所接受的货币形式,例如现金、可开出支票的活期存款;“广义货币”通常指那些虽不能立即被人们所接受、但也比较容易转为立即被人们所接受的货币形式,例如各种定期存款和短期票据等。

在我国,“货币”有三个层次:M0 – 流通中现金;M1 – M0加上企业活期存款;M2 – M1加上所有其他存款(包括居民储蓄存款)。

“融资”(financing):资金短缺者或资金需求者有偿使用来自资金富余者或资金持有者资金的活动。可以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指资金使用者与资金所有者之间直接发生的资金转让或借贷行为,“间接融资”指通过一定的中介机构而出现的融资行为。“融资”与常说的“筹资”(fund raising)几乎相同,但“筹资”一词也经常包括那些非有偿性的获取资金的行为(例如获得捐赠、在企事业机构通过改变资金的配置而为特定用途获取新增资金等等)。

“投资”(investment):资金持有人追求资产增值或获取价值回报的行为,通常指资金持有人放弃对所持资金的直接消费(直接效用),通过订立合同并按一定条款将资金使用权转让给他人或机构。在通常意义上,投资者就是社会资金的提供者,居民个人、企业、事业机构和政府机构等等都可以是某种投资者。专门性的投资机构(投资基金)则是将分散在社会各处的投资者资金集中起来,代表原始投资者利益从事旨在追求资产增值或价值回报的活动。可作为投资对象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货币性的投资对象,广泛地说,主要有银行存单、政府债券、企业股票和债券、一些保险品种、期货期权合约、国际货币、贵金属,等等。投资行为的共同动机是价值回报,但从结果上看,投资往往是有风险的。“投资风险”指投资决策发生后投资者不能在预期的时间内取得预期回报的可能性。

“专业化金融中介机构”(specialized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有偿地从资金持有人那里得到资金并将资金有偿地转移给资金使用者或者为这种过程提供服务的机构都叫做“金融中介机构”。所有金融机构都可以分为“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两大类。

“银行”(主要指商业银行)是将资金支付服务功能与短期性融资服务功能结合起来的专业化金融机构。专门从事长期性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主要是投资银行和住房储蓄贷款机构等。专门从事支付服务的机构主要是各种信用卡公司和票据贴现公司等。银行或者说银行机构网络是一国货币资金流动的枢纽,银行通过自身正常的经营活动维系了一国货币资金的流动性,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银行机构是国民金融安全的关键所在。

专业化金融机构的经济优势:

① 信息优势:在资金持有者与资金需求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asymmetric information),并且可能由于这种“信息不对称”而促使资金持有者或投资者面临较大的投资风险或资金委托风险,从而导致资金在持有者与需求者之间的不流动。专业化金融机构通过集合具有风险评价能力的专业人才和相关信息,减少了“信息不对称”,增加了资金流动的安全性,为投资者获取回报提供相应的基本保障,帮助增强了投资者信心,从而促进了资金流动。

② 网络优势:主要体现在银行系统中,指银行通过其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分支机构网点可以为众多客户对象提供资金转移和支付服务,并在这个过程中汇集客户对象的相关信息数据,从而增加银行机构对客户对象信用风险程度的识别,增强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类似地,国际大型银行具有全球范围内的网络优势,可为跨国企业和国际组织机构提供资金的国际支付、结算和清算服务,并在此基础上增加对国际客户对象信用风险程度的识别能力。

③ 互助合作服务和优化组合能力:典型地体现在保险公司、住房储蓄贷款社和投资基金的经营活动中。社会存在一般事故概率,涉及几乎所有社会成员。通过投保(承购保险合约),投保人相互间事实上结成了互助合作关系,而保险公司则通过提供这种互助合作服务而得到收益。住房储蓄贷款社的客户,有的正在使用贷款(钱流出),有的正在增加存款(钱流进),从长远看,对每位客户来说流出的钱与流进的钱是相等的(不考虑利息支付),但对于住房储蓄贷款社来说,这个等式只有在客户对象数目达到一定规模时才会出现。就投资基金而言,它们的优势主要在于通过分散投资资金去向而分散投资风险,并得到至少不低于市场平均增长率的回报率。

④ 恰当的资金使用约束机制。为了控制由客户对象和内部经营人员行为带来

的各种风险,所有专业化金融机构都需要建立起相应约束机制。例如,保险公司为对付“道德风险”(moral hazard)而实行“无事故奖励制度”,投资银行在公司融资部(corporate finance)与投资管理部(asset management)之间建立“防火墙”(Chinese Wall),银行对贷款资金实行“滚动拨付制”,等等。

“国民货币制度”(national monetary system):国民货币制度是中央政府当局关于一国法定货币种类和定值单位、货币发行基础、现金和非现金货币工具流通范围、本币与外币兑换关系及交换比率等相关事务的各种规定的总和。“国民货币制度”是一国金融活动得以展开的制度性基础设施,或者说是制度框架。综观古今中外,国民货币制度大致有这么一些形态(不包括货币制度为统一之前的各种地方性货币制度):

金本文制(gold standard)
银本位制(silver standard)
金银复本位制(双重货币制度,dual standard)
信用货币制(纸币制度,fiduciary money, paper money)
外汇本位制(联系汇率制,发钞局制,货币局制,currency board system)
⑥ 外币流通制(dollarization, euroization)

“国际货币制度”(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各国政府及其货币当局关于各国货币兑换关系及是否和怎样干预国际外汇市场等相关问题的成文协议和不成文的行为惯例。19世纪以来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金本位制可以说是流行的、自发性的国际货币制度。二战结束时,联合国的许多成员国达成“布雷顿森林会议”协议,确认各国在其国内实行信用货币制度,但在对外货币关系中实行与美元固定挂钩的汇率制度,各国货币当局可用美元外汇储备按照约定价格向美国货币当局兑换黄金。这一“以美元为中心、黄金为最后储备单位”的国际货币制度在1970年代遭受巨大冲击。目前,根据“布雷顿森林会议”协议成立的几个国际金融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orld Bank)等,继续负责全球范围内各国货币和金融事务协调,但一些国家和地区性跨国组织在涉外货币和金融事务中的独立决定权相比1970年代以前显著提高了。  

§1.2 学习金融和国际金融的意义

① 宏观意义:帮助理解和把握宏观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变化趋势及动向。例如,利率和汇率是影响各国金融市场行情的两个最重要变量,而要理解和预测这两个变量的变化,离不开对整体国民经济和金融运行情况的分析。

② 微观意义:帮助企业进行外部融资、搞好财务管理和作出正确经营决策。

③ 对投资者的意义:扩大对投资机会的搜寻范围,增加对投资风险的识别和评价能力。

④ 对企业海外扩张决策的意义:

§1.3 学习金融和国际金融的方法

重视因果关系的分析,但不要陷入绝对论的困境。
要多进行国际比较,扩大视野。
③ 除了定性分析外,很多时候还需要进行定量分析或量化分析,以便使分析结果更加有用。

④ 获得预见能力是学习的目的,但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别人的预见结论都总是应当持有一定的保留态度,并随时准备根据新发现和新研究成果而修订原有的预见。

⑤ 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掌握一些相关知识,它们包括:必要的宏观经济学知识,必要的微观经济学知识,必要的贸易知识,必要的财务会计税务知识,必要的统计知识,必要的外语知识,基本的电脑应用软件、电子通讯和网络信息操作知识,以及必要的国内政治和国际事务知识。

⑥ 定期了解和掌握国内外金融市场和经济界动向,了解相关人士和机构对有关动向的看法和分析,逐渐确立自己的信息优势。

重要信息来源:中文出版物

《财经时报》(日报)

《财经》月刊

《资本市场》月刊

《国际金融研究》月刊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国际金融报告》(年度报告)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资本市场》(年度报告)

国际清算银行《年度报告》

重要信息来源:英文出版物及其它

Financial Times (daily) 金融时报

Wall Street Journal (daily) 华尔街日报

Asian Wall Street Journal (daily) 亚洲华尔街日报

Business Week (weekly) 商业周刊(商业周刊中文月刊)

The Economist (weekly) 经济学家周刊

Far East Economic Review (weekly) 远东经济评论周刊

Euromoney (monthly) 欧洲货币月刊

Institutional Investor (monthly) 机构投资者月刊

Research reports by individu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ternet financial information providers (Reuters, Bloomburger, Datastream, 和讯财

经,中经网,中银网) 

国际经济和金融组织机构的定期统计报告  
二、国际收支的概念和分析

一国国际收支是该国国内经济运行情况及与该国有关的国际经济走势的综合反映,同时,一定时点上的国际收支反过来又会影响到该国国内经济的走势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际经济形势。了解国际收支是从宏观角度分析国际金融的出发点。

§2.1 国民经济循环及其内外关系

国民经济循环指国民经济的各个组成部分(部门)相互间结成的交换关系,这种交换关系可以周而复始地进行,生生不息,持续发展。

国民经济循环在概念上可以分为封闭条件下的循环和开放条件下的循环。

§2.1.1 封闭经济中的国民经济循环

§2.1.1.1 两部门经济循环 

图示的含义:

居民部门是各种最终产品的消费者或需求者,同时也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或供给者;企业部门则是各种最终产品的生产者或供给者,同时也是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者或需求者;
在一个场合,只有一种交换在进行;但从国民经济的角度看,一种交换过程必须以另一种交换过程为条件,否则交换过程无法持续下去;
企业部门内部也进行着各种各样的交换活动,例如生产生产资料的企业与生产消费资料的企业相交换,但这些交换大多数属于中间产品的交换,不在最终产品范畴之内;
居民对最终产品的购买叫做“消费”(用字母 C 表示);居民提供的生产要素有些属于居民的储蓄行为(用字母 S 表示);在这个经济形态中,居民的全部收入就是国民收入(用字母 Y 表示),即 Y = C + S。
另一个角度看,全社会的最终产品分为“消费品”和“投资品”(也叫资本品),即 Y = C + I。
将上述两个表达式连接起来,我们可以得到:
Y = C + S = C + I,即 S = I。

⑦ S = I 的含义是在两部门封闭经济中,国民储蓄等于国民投资,两者之间不可能出现缺口。为什么?主要理由是:存在一个有效率的金融中介部门,该部门可以将全部国民储蓄转化为国民投资;另外,在统计上,凡是未转化为投资的储蓄不被看做是有效储蓄,超过国民储蓄规模的投资也无法得到实现。

§2.1.1.2 三部门经济循环

让我们引入一个政府部门,它的收入来自征税(T),它的支出是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也属于最终产品的一部分,G)。因此,上述公式可以改写为:

Y = C + S + T

Y = C + I + G

经合并调整后,得到:

S – I = G – T 

这个结果的含义是,在三部门封闭经济中,国民储蓄缺口(S-I)等于政府收支缺口(或叫预算差额,G-T);如果 S > I,意味着政府支出大于政府税收,即出现了财政赤字,政府使用了本来可用于企业投资的那一部分资金 [这如何成为可能?设想政府发行债券,从而扩大了政府支出规模];如果S < I,则意味着政府支出少于政府税收,即出现了财政盈余,企业投资除了使用居民储蓄资金外,还使用了来自政府部门的盈余资金(其途径是,财政盈余进入金融部门,金融部门将之转用于企业投资)。

小结: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国民经济一个部门的平衡情况是紧密与另一个部门的平衡情况相关的,没有一个部门会孤立地取得自身的平衡。这个观点可以应用到下述对外经济关系中。

§2.1.2 开放经济中的国民经济循环

设想一国经济进行对外贸易,上述关于国民支出的公式可以写成:

Y = C + I + G +(EX – IM)

这也意味着,

S – I = G – T +(EX – IM)

由此看来,可能出现三种之一的情形:

① 不存在“储蓄缺口”(S = I),但财政缺口转化为对外贸易缺口,即 T – G = EX – IM [参考“美国经济的双赤字”];

② 不存在“财政缺口”,但“国内储蓄缺口”转化为对外贸易缺口,即 S – I = EX – IM [再看美国经济情形];

③ 不存在“对外贸易缺口”,回到封闭经济条件下的等式, 即 S – I = G – T。

§2.1.3 “贸易缺口”的重新定义

上述贸易收支关系(即 EX 与 IM 的对应关系)通常也叫做“经常项目平衡”,它反映一国经济与外部经济发生的产品交换活动,可简写为 CA。如果EX > IM,叫做经常项目顺差;如果 EX< IM,叫做经常化项目逆差。

上面的公式指出,经常项目平衡受国内经济平衡的影响;这是正确的,但同时也是不全面的;经常项目平衡同时还受到国内经济情况的影响。因此,可以说,经常化项目是一国国民经济内外情况的综合反映。此外,一国除了与国外发生产品交换关系外,还要发生资金流动或交换关系。为了全面反映这些活动,人们发明了国际收支平衡表。

§2.2 国际收支平衡表及其构成

§2.2.1 定义

国际收支平衡表(Balance of Payments)是一定时期内一国居民、企事业机构和政府机构与境外非居民所发生的各项交易活动的系统记录。

注意事项:①“居民”概念:这里的“居民”对应于“非居民”,不同于“国民”或“非国民”概念;② “交易活动”概念:包括实物交易和货币交易,跨境赠送活动也包括在内(但尽管各国政府做了许多努力,迄今为止仍有大量跨境交易活动未能覆盖在官方国际收支统计中);③ “流量变量”概念:反映一定时期中的变化情况,而不是反映特定时点上的情况(“存量变量”),国际收支统计中全部为流量变量统计指标;④ 记录时间:分为年度、季度和月度;⑤ 记账货币单位:可用本国货币和流行国际货币;⑥ 记账方法采用流行的复式借贷记账法:贷方用正号表示,借方用负号表示;经验法则是,带来外汇收入的交易记为贷方,带来外汇需求的交易记为借方。

§2.2.2 报表构成

§2.2.2 报表构成



§2.2.3 关于“储备资产”和“净误差与遗漏”的说明

“储备资产”指官方储备资产,不同于私人部门(包括除中央银行以外的所有国内金融机构)的外汇储备资产;这是指储备资产的变动情况,而不是指储备资产的余额;在“储备资产”中,变动较多的是官方外汇储备。

官方外汇储备增加意味着货币当局用本国货币货币在外汇市场上购入外汇资金,是增多对外汇的需求,所以记入“借方”;官方外汇储备减少意味着货币当局出售外汇资金,卖入本国货币,是增多外汇供给,所以记入“贷方”。

从宏观经济角度看,官方外汇储备增加意味着本国货币供给的增加,是“银根松动”的表现;相反,官方外汇储备减少意味着本国货币供给的减少,是“银根紧缩”的表现。官方外汇储备保持基本不变,意味着货币当局行使货币政策的场所主要不在外汇市场上,而是在别的途径或用别的手段。

“净误差和遗漏”是出于促使“贷方总和”与“借方总和”相平衡的目的而设计出来的一个项目。产生“误差与遗漏”的主要原因是:① 统计机构记录差错;② 未经过金融体系而发生的交易活动;③ 隐瞒不报的交易活动;④ 统计方法的出入(例如,旅游外汇收入根据估计,估计旅游人数和每人平均开支,因此不可能完成准确)。

§2.3 国际收支平衡的分析

§2.3.1 经常项目平衡的国内原因

如前所述,CA = Y -(C + I + G),即 CA = Y – A,表明经常项目平衡是国内收入与“国内吸收”之间平衡关系的反映。

如果 Y > A,CA 为正号(经常项目顺差),显示国内经济过冷;如果 Y < A, CA 为负号(经常项目逆差),显示国内经济过热。

但是,在另一方面,经常项目平衡或不平衡也可以由外部经济因素所导致。例如,外国物价的跌落,会促使国内生产者和消费者转向进口替代品,从而促使经常项目顺差转为逆差;相反,外国通货膨胀爬升,会促使国内生产者和消费者转向国内替代品,从而促使经常项目逆差转为顺差。

§2.3.2 经常项目平衡与资本项目平衡的关系

从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结构上看,两者的关系为: - CA = KFA

考虑到有储备资产变动和误差与遗漏,上述公式可写为 – CA = KFA + RT + EO 

解释:① 如果 RT 和 EO 为零(浮动汇率下的情形),- CA = KFA 意味着“经常项目逆差必须由资本流入来弥补,否则该国不可能出现对外支付超过自外收入的情形”;- CA 意味着“对外负债的增加”,即“资本流入”;

② 如果 RT 和 EO 为零,CA = - KFA 意味着“经常项目顺差必然表示该国资本流出,因为自外收入超过对外支付部分必然意味着该国对外债权的增加”; CA意味着“对外债权的增加”,即“资本流出”;

③ 如果 KFA 和 EO 为零(外债危机,本国再也得不到外资流入),则 – CA = RT ,此意味着“在一国不能得到外资流入的情况下,其经常项目逆差只能由该国官方外汇储备资产的相应减少来弥补”。

§2.3.3 资本流动的经常项目效应

通常而言,资本流入则会带来进口增加,促使经常项目向逆差方向转变,这是因为:① 一些资本流入本身就伴随着进口(例如直接投资伴随设备进口);② 在货币当局奉行“中立政策”的情况下(即不积极调整官方外汇储备资产以保持汇率不变),资本流入会促使本国货币汇率升值,而在本国货币汇率升值后,本国出口商品的国外价格相应升高,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相应降低,从而促使经常项目平衡的不利变化;③ 在货币当局实行干预政策的情况下,资本流入虽然不会带来汇率升值,但是,货币当局为维护汇率稳定而购买外汇并相应扩大本国货币供给,其结果之一是国内通货膨胀爬升;如果国内通货膨胀率超过国外通货膨胀率,本国货币便出现实际升值,并使出口面临相对不利而进口面临相对有利形势,从而促使经常项目平衡向逆差方向转变;④ 从中长期观点看,当前外资流入通常会引起未来时期中外资收益的流出,即经常项目中投资收益流出项的增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国际金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