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rlspower 发表于 2014-5-12 21:44:03

绅士德性论

摘要:“绅士”在古代中国主要是指一种社会阶层,在西方,绅士即“gentleman”,最初也包含有身份、有地位的意思,但后来逐步发展为主要强调有教养、有礼貌、有道德的意思。可以说是西方社会表达内与外相统一的理想人格的代名词,与我国古代的“君子”一词有相近的意思。一般认为绅士的传统或绅士风度是来源于英国的英格兰,作为一种确定的观念系统和行为方式大约形成于近代英国,完成于19世纪英国的公立学校教育。尽管如此它在西方文化中是经过一个长期培养过程逐步形成的。这种理想采纳了古希腊、罗马的美德理想以及中世纪骑士道的理想,后来又继承了欧洲大陆国家如意大利、法国的宫廷文化,在英国经过继承发展而最终形成了一整套绅士理想与观念。绅士风度可能渊源于英国文化的如下几种因素:一是对传统的尊重或称保守主义。另外,英国民族精神和国民性似乎还具有更多的理性主义色彩,这为绅士风度奠定了心理基础。讲礼貌的传统,这是英国及欧洲上流社会的行为特征和传统。绅士风度的“尊重女士”精神则来源于欧洲中世纪的“骑士之风”,绅士的基本特点是:教养、礼貌、尊重妇女、德性。绅士的德性可以分为自身做人的基本优良品德如诚实、正直、忠诚;第二类体现为绅士对他人的鲜明的道德态度和待人之道如同情、仁慈、温和、宽容、慷慨,第三类则体现出绅士对自己行为、处事的强烈的自我控制的理智精神和坚强意志如谨慎、自制、节制、坚定、自尊、荣誉。

关键词:绅士德性

一、“绅士”的含义及其中西比较
在中国,绅士,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旧时地方上有势力、有功名的人,一般是地主或退职官僚。”绅士是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所造就的一个特殊阶层。这个社会阶层介乎官僚与民众之间,在历史上起过十分重要的社会作用。 “绅”,本是表示等级身份的一种服饰,指的是古代士大夫束在外衣上的大带,“古之仕者,重绅插笏。”由绅的含义引申为“束绅之士”,简称为“绅士”。在近代社会中,绅士有着特殊的地位,非官而近官,非民而近民,是高于平民的一个封建等级阶层。这主要是一个“位”和“势”的概念。
在中国古代,绅士即为士绅,士绅也称为士大夫,是对上层阶级分子的称呼。在中国科举制度实行后,绅士已具有了其特定的涵义:首先,绅士是一种特定的身份地位。绅士的地位是通过取得功名、学衔和官职获得的,凡属上述身份即自然成为绅士集团成员。其次,绅士是一个特定的社会阶层。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有两个主要群体:农民和士绅。士绅又可区分为两个小群体——官吏和地方绅士。官吏是阶层结构中最小的群体,农民则是阶层结构中最大的群体。绅士是一个比官僚大,比农民小的阶层,是官僚的后备人才库,是官府和平民之间的中间人。再次,绅士是一个社会的知识阶层。绅士有着与普通人不同的许多特征,他们有着特殊的规范系统,有着特殊的生活方式,还有着特定的文化抱负,本身博学多才,且让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最后,绅士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群体。尽管国家授予功名、学品、学衔是针对个人的,但绅士们却通过各种方法结成了一个关系紧密的社会群体。他们在读书期间的交际,请客吃饭时的亲热,拜访时的交流,结亲婚配的联姻,乃至对社区事务和地方行政的关心等,都是使其建构成一个特定群体的方法。近代社会常将‘绅界’与官界、学界、商界并称,把它划分为最基本的社会集团。在清末户口统计项目中,绅士也是同官、农、工、商并存的一项。但是,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集团,绅士比之其它社会群体,其内部构成则更为复杂一些。检阅近代文献资料,我们发现所谓绅士者,大约有以下几类成分:(一)具有生员以上的科举功名者。(二)由捐纳而获得‘身份’者。(三)乡居退职官员。(四)具有军功的退职人员。(五)具有武科功名出身者。以上五种出身并非绅士成分的全部,但它却是基本的构成因素。绅士这一社会集团具有不同于平民(包括一般地主)的独特地位,是一个带有等级性的社会阶层,是一个统治中国社会的特权阶层。中国绅士承担着非常重要的社会职责。他们视自己家乡的福利增进和利益保护为己任。他们承担了诸如公益活动、排解纠纷、兴修公共工程,有时还有组织团练和征税等许多事务。他们在文化上的领袖作用包括弘扬儒学社会所有的价值观念以及这些观念的物质表现,诸如维护寺院、学校和贡院等。绅士还有一个重要的社会职责是:绅士充当了政府官员和当地百姓之间的中介人。士绅执行许多任务,最重要的任务是充当社会领袖,组织社区的防卫,调解人民日常的纠纷,关心人民生活,为社区人民树立楷模,以及帮助人主持婚丧事宜等等。
在西方,绅士即“gentleman”,《韦伯新世界高阶英语词典》的解释是:1、态度谦虚、有礼貌,受过良好教育的男子。2、形容男子有礼貌,无论他的社会地位与举止。3、上层社会的男子,尤其是指那些有独立收入的人。4、在英国历史上,指那些出身虽然谈不上高贵但却被赋予铠甲的男人。而《牛津简明英语词典》的解释也大致与上引相同:1、有礼貌或者举止正式的男子。2、有骑士风度、谦逊,或者受过良好教育的男子。3、有良好社会地位,或者生活宽余悠闲的男子。4、与皇室有关,出身高贵的男子。
据说“gentleman”一词是从法语gentilhomme这一复合词派生出来的,它由两部分组成,gentil是“有身份人家”的意思,后来转意为讨人喜欢,富有魅力。homme是人的意思。Gentil的第二个意思是与洒脱、举止得体、上等的、出身良好的人所必具的品格联系在一起的。最初还主要是指一种外在的举止,较少或根本没有品德的含意。在中世纪,绅士是与贵族的良好家庭出身相联系的。然而,在英格兰很早以前就开始孕育出单凭出身是不能成为绅士的观念,对凭借出身享受特权的阶级已开始萌生出憎恨的思想。由14世纪的革命家琼·保尔唱红的一首歌的歌词是这样的:“亚当耕耘,夏娃织布,其时绅士在何处?”同样在14世纪,英格兰也在滋长着另一种观念,它不注重出身,而注重当绅士的必备条件。当时有这样一首歌:“诚实、慈爱、自由和勇气,四项之中缺三项,不能称之为绅士。”被称为“英国诗歌之父”的乔叟也肯定了这种新的绅士观念。经过16至18世纪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绅士主要是以人的教养和德性来衡量而不是以人的地位而确定的观念。如英王詹姆士一世(1603-1625在位)以“从男爵”封人却不以“绅士”封人,同样,在18世纪末期,伟大的威灵顿(1769-1852,英国统帅、首相)曾公开说:“威尔士亲王埃伯特(皇太子)不是绅士。”
可见,西方的绅士虽最初也包含有身份、有地位的意思,但后来逐步发展为主要强调有教养、有礼貌、有道德的意思。一个绅士的精神内蕴,不仅仅产生于其贵族身份、富豪和权贵地位,而是在其身上体现出的良好教养使其具有精神上的崇高性,这种教养不仅表现在他的学识秉赋,谈吐文雅,从容镇定,彬彬有礼,慷慨友善等等这些外在的行为方式特点,而且,它可以说是西方社会表达内与外相统一的理想人格的代名词,因此,它还被赋予了诸多的道德品质的内含。
这样看来,西方的“绅士”与我国的“绅士”的意思相差较远,多与我国古代的“君子”一词有相近的意思,在英语中,中文的“君子”也常常被翻译成“gentleman”即绅士。可见这两个词在中西方文化中具有对等性。但两者形成的时间则相差甚远。“君子”的观念形成于我国先秦时期,而“绅士”虽然不能说与古代希腊时期的美德理想以及中世纪的“骑士”传统没有关系,但它的正式形成却是在西方近代以后的事了。“君子”最初是一个“位”的概念,但后来则更多的是“德”的概念。我国的“君子”在上古更多的具有“位”即有地位的贵族、王公、大人、在上位者的意思,到了孔子,把原有代表地位的“君子”,赋予道德的特性,从此以后,“君子”一词更多地被看成是有道德的人。而与此相对应的词则是“小人”。君子小人之辩实际上是道德与非道德之辩。《论语·卫灵公篇》:“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成为儒家文化所标榜的理想人格,至于其作为理想人格的高度,在大多数情况下,它被看成是常人经过努力都能做到的,《白虎通义·号篇》曰:“或称君子者何?道德之称也。”这句话明确地指明了“君子”一词的道德内含。王廷相《慎言·君子篇》曰:“君子不位而荣,道备也;不富而充,德修也。”这句话指明君子之成为君子并不是因为其位和富,而是因为其道和德。其实,孔子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之“天爵”、“人爵”思想,荀子之“义荣”、“势荣”思想说的都是这个意思。那么,“君子”应该具备的基本美德是什么呢?在孔子看来,这主要是仁、知、勇;义、礼、逊、信。《论语·宪问》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卫灵公》篇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有时孔孟则把它与圣人、贤人相等同,在此意义上它就是一个很高的理想人格境界。《论语·宪问》曰:“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孟子·尽心上》:“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
总之,“君子”与“绅士”可以说是中西方理想人格的代名词,如果进一步研究,我们会发现在这种理想人格的具体品质和德目上,中西方既有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这种进一步的比较研究对于美德伦理学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然而是本文难以承载的。

二、绅士传统在西方文化中的演变
一般认为绅士的传统或绅士风度是来源于英国的英格兰,常有“the English gentleman”(英格兰绅士)的说法。作为一种确定的观念系统和行为方式大约形成于近代英国,完成于19世纪英国的公立学校教育。尽管如此它在西方文化中是经过一个长期培养过程逐步形成的。这种理想采纳了古希腊、罗马的美德理想以及中世纪骑士道的理想,后来又继承了欧洲大陆国家如意大利、法国的宫廷文化,在英国经过继承发展而最终形成了一整套绅士理想与观念。
在希腊,“公正善良的”雅典人被视为绅士。“公正善良的人”必须具有十七种美德,五种是智能方面的,十二种是道德方面的。智能方面的五种是:智慧、理智、常识、学识以及某种创造力。其余的十二种是:正义、节制、勇气、宽容、有抱负、稳重、自尊、诚实、灵活、大方、廉耻心以及和蔼可亲。这其中并未言及后来被视为绅士品格的两大要素:与苦难者共患难、同情他人。除此之外也未提及谨慎。另外,在雅典,绅士首先是美男子,并拥有相当的财产,苏格拉底把如下三种人排斥在绅士行列之外:(1)非美男子,面目丑陋的人。(2)贫穷,总是衣衫褴褛,(3)操石匠职业的人。可见当时的绅士还更多地与财富和地位相联系,而与后世的只以人的行为和道德来衡量的观念有很大的区别。
绅士典型的创造者从希腊的理想中,采用了议论时彬彬有礼、会话和行动中的中庸;从斯巴达人那儿采用了勇气和忍耐力。以正义比惩罚要“公平”的意义来强调正义,后经修改,转变成一般的慈悲即同情弱者和他人的想法。一般的希腊人没能体现、而由苏格拉底体现出来的德性曾给英国以巨大的影响,这就是幽默感。它既不同于机智也不同于嘲笑,它是能对人带来快乐的东西,而嘲笑是有损害他人的倾向。无论是希腊人、罗马人,还是骑士道时代和维多利亚时代的人,这种幽默感都不突出,但是,到了20世纪,它在英国开始显现,并终于成了英国人性格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Gravitas是罗马绅士的主要理想,按字义可译为“个性的威严”或“庄重”。Gravitas的所有者是意志坚强的人,但没有支配对方的意思,任何手段都不能改变他原来的目的。Gravitas所表示的一个意思,便是蔑视苦痛。威严的男子汉是不能喝得酩酊大醉以至失掉自持的。罗马人威严肯定给予英国绅士的理想以极大的影响,因为英国绅士是不允许失掉控制的。罗马人的控制主要是对外的,传入英国时,已扩大到内在的控制。绅士是不可受激情摆布的,也不可报复。无所畏惧、不受外界干扰去完成义务的“罗马精神”在英国绅士的教育中,作为教育的一个基本要素,占据了一席之地。罗马的威严并不是歇斯底里地喊叫或装腔作势,而是意味着冷静的勇敢,还意味着视感情冲动为耻辱。这种威严发展为绅士的一种自我控制的理智精神,具体体现在英国人的日常生活中,通常不在众人面前掉泪,如果哭了,便觉得很不好意思。生气时大声嚷嚷也被视为不理智。
骑士道的理想和许多对欧洲文化产生过决定作用的事件一样,其发源地是法国。其理想的一部分是由那些流徙于欧洲各宫廷之间的世俗诗人和游吟诗人提炼而成的。骑士道注重勇气和正直、仁慈善良、彬彬有礼、作战做买卖不使用诡计。瓦格纳的歌剧里的主人公——托里斯坦、劳安格林和帕路基法都是骑士道的代表。骑士道这些规定在西欧人的头脑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构成了今日绅士概念的一部分。
骑士精神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对女性的保护和尊重。对女性,在西方文化中保护和尊重的传统源于这样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夏娃既弱又愚,诱惑亚当犯罪,是使人类从天堂坠落凡间的罪魁。另一种看法是对养育救世主,把人类从罪恶之中拯救出来的纯粹和神圣之结晶的基督之母玛丽亚应怀崇敬之情。前者产生了对女性的蔑视,但从基督教的立场看,夏娃的罪恶大部分是由软弱造成的,因此,男性必须保护女性,以使她们免遭由于软弱而带来的麻烦。当处在困境中的女性请求帮助时,男性,特别是骑士有义务去援救她们。女性比男性柔弱,如果有重的东西,男性应该为女性效劳,这样男性才不会失掉威严。同样,一起走在街道上,男性通常应走在*车道的一边,以防来往的车辆扬起的泥浆溅到女性身上。进屋时,男性应打开门让女性先进,自己随后,眼睛自始至终要追随着女性,以备万一发生什么不测时能立刻作出反应。不过,如果是陌生或者有危险的场所(如坐船时等等),通常男性要先上去,伸出手来搀扶女士。重要的是,这一切,男性必须是自觉自愿的主动去做。女性还有依*基督之母——玛丽亚的作用的另一面,一种信仰发展成为女神崇拜,这大概便是“宫廷之爱”的思想根源。宫廷之爱,是由流徙于各宫廷之间、为骑士道唱赞歌的游吟诗人散播的,骑士选一个贵妇人——多半是王妃,向其奉献功勋,骑士为了保护弱小和维护正义,见义勇为,以此奉献给贵妇人。这种对其偶像的崇拜、奉献、爱慕、甚至牺牲就是所谓的“骑士之爱”。
构成绅士概念的第二大要素,是从很久以前的意大利、西班牙,特别是法国传来的,这便是礼仪成规的优雅以及有一定技艺的修养。
卡斯奇奥内著的《宫廷人》(1528年),是一本意大利著名的有关礼仪成规的入门书,传入英国后,对英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本书所描写的宫廷人必须具备如下条件:出身良好、态度优雅、与人为善、不与人争吵,这种礼貌礼仪不得过分,应表现得轻松自如。法语和西班牙语必须说得象意大利语那样流畅,象棋要下得适中,不可太差也不能太棒。牌玩输了也不能发火。外观虽讲究优美,但更崇尚清洁,衣服颜色最好是素色的。对希腊语和拉丁语应有很深的造诣,善于绘画、唱歌、乐器、跳舞。虽不必修文学但不能象法国人那样轻视文学。绝对要避免开玩笑和恶意取乐。擅长田径比赛、武艺高超,击剑、打猎、骑马和游泳等体育运动必须样样在行,另外,作战必须勇敢,但不必去冒不必要的危险。不可事奉昏君恶侯,不应服从不善的命令。对女性必须和蔼和冷静。宫廷中的人都必须牢记自己的职责:“做君主的老师,把君主引向美德”。
几乎在全世界所有人的想象中,凡尔赛的法国宫廷是个极优雅的地方,法国绅士不仅熟知进餐、会话时的正确姿势等礼仪,而且能以机智的语言待人接物,表现出灵巧、智慧和对女性的照顾和爱护。
如果说意大利和法国的绅士风度主要表现在宫廷和贵族中的话,那么,在18世纪的英国,绅士则往往是乡间绅士,这样使英国绅士更多了一点民间性,逐渐产生了新的观念,即恢复骑士同情心这一美德,“同情悲惨者是乡绅的标志”。伺机报复被轻蔑为卑劣行为。此外,从商和绅士称号并不矛盾的说法开始流行起来,人们主张学者和商人均是绅士。另外,在绅士观念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步削弱了外在礼仪的虚饰性,而更加强调了德性的内在性。必须对绅士进行改革,必须废除由出身而得到的资格。要让每个人明白谁都能成为绅士,绅士是与出身豪无关系的言行问题。所谓言行,最重要的是自制,其次是诚实、勇气,最后是善良,不说伤害他人的话,不给他人带来痛苦。标准的牛津英语和标准的服装代表着古老的法国影响。公立学校就教授这些东西,那儿是“性格铸造工场”。到了十九世纪末,除了在商店里工作的和月薪在一定数目以下的人之外,“绅士的范围”扩大到了整个中产阶级。这些家庭把子弟送到最有名的寄宿学校去,为的是把他们嵌入“标准型绅士”的模式中去。在公立学校,主要培养少年们的勇气、忠诚和领导能力,在人格方面练习冷静、谨慎、自制、抑制感情,语言、服装规范化,沉着、谨慎的语调和举止,保守、稳重、反省和不自傲。
关于绅士观念的演变,英国人丽月塔将其总结为如下六个阶段:(!)世家,就是出身于几代都很富有并很有影响的门第的优秀战士。这是希腊、罗马的古典式的见解。(2)保护柔弱的贵族战士。这是骑士道的见解。(3)外表彬彬有礼、态度洒脱、稳重、出身良好的人。这是法国和意大利的“宫廷人”的见解。(4)首先是体育运动员。这是18世纪英国乡村的乡士见解。(5)诚实、蕴藏着坚强的意志,却又人为地控制说话方式、服装和举动,任何事情都按规范做的人。这是19世纪公立学校的见解。但是,自乔叟以来,在英国发展起来的看法越来越强烈,即:(6)无论是谁,只要有绅士行为的,谁就是绅士。而且他还预言:“将来的绅士形象肯定会象过去超越出身、财产和权力的范围那样,向跨越国籍的方向发展。”“绅士并不是非英国人莫属,而是视人格和举止而定。”(同上第144、145页)
三、绅士理想的英国文化渊源及基本特点
绅士风度是英国民族精神的外化,它是英国社会各阶层在独特的历史和地理条件下,以贵族精神为基础,掺杂了各阶层的某些价值观融合而成。或者说它是英国社会各阶层在向上流社会看齐的过程中以贵族精神为基础,融合了各阶层的价值观而形成的,它既非贵族精神的翻版,也不是中产阶级或劳动人民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在英国,社会各界都以贵族的行为准则为标准,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都向上看齐,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社会风尚,这种风尚又形成了绅士风度。最初绅士的资格是“门第”,而后是“出身加良好的行为”,后来不断发展,认为绅士必须有所作为,由此便产生了不图回报、无偿为社会服务的传统。绅士的阶级差别正在逐步消失。
绅士风度可能渊源于英国文化的如下几种因素:
一是对传统的尊重或称保守主义。英国在近代欧洲历史上,是一个最早发展起来的国家,在其社会结构演变过程中,大多是以渐进式的妥协退让形式完成的,这种转变自然和谐,较少冲突对立,因此,使它保留了更多的传统因素,也使社会大众形成了普遍尊重传统的风尚。这为人们的行为讲究道德与规则奠定了历史文化基础。因此也形成了绅士观念中主张变化缓慢的园艺构想——变化不是由于革命,而是由进化带来的。英国国民性中有一突出特点就是特别尊重历史,他们关心历史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在他们看来能从过去中发现未来的种子。
另外,英国民族精神和国民性似乎还具有更多的理性主义色彩,这为绅士风度奠定了心理基础。英国人言行处事提倡应尽量抑制感情色彩,而让理性来主宰一切。在职业上,与职业有关的事务应以职业道德为标准,不掺入私人恩怨和个人好恶;在政治上,以冷静的理智来处理政务和政党斗争,而不凭一时的冲动来解决问题;在言行举止方面,则保持冷静矜持,极少有大喜大悲的表现,正是这种理性主义赋予英吉利民族稳定踏实,注重实际,长于宽容而不走极端。
讲礼貌的传统,这是英国及欧洲上流社会的行为特征和传统。这种传统源远流长。根据德国学者诺贝特·埃利亚特(1879-1990年)的研究,西方国家上层社会行为中的礼貌,发端于贵族生活和骑士之风,他认为人们使用这一概念始于1530年出版的一本小册子,是由埃拉斯穆斯·封·鹿特丹所著的题为《男孩的礼貌教育》,以后便为社会所接受。这种礼貌的前身是骑士风度和宫廷礼仪,“通过‘宫廷礼仪’这个概念所表达出来的理想举止,逐渐地被另一种通过‘礼貌’概念所表达出来的举止所代替。”直到1530年或1535年,在法国只流行‘宫廷礼仪’这个概念。到十六世纪末的时候,‘礼貌’这一概念慢慢用得多了,而‘宫廷礼仪’这一概念也仍然存在,到了1562年,这两个概念仍然同时并存,不分上下。”而且,他还认为,以后的“文明”这个概念是由“礼貌”这个概念发展而来的。在近代英国,谈到礼貌礼仪,就不能不谈到维多利亚女王时代(1837-1901)的贡献。这一时期是英国各种礼仪形成的最主要时期。维多利亚女王最终使英国成为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维多利亚女王本人就以其高雅的个人修养而享誉欧洲大陆,她要求自己处处做到高雅、体面、端庄、节制。她对自己的子女在礼貌方面要求更加严格,订立一系列严厉的家规,稍有不慎便对他们进行无情地鞭打和杖责。维多利亚时代被后人称为“the politesociety”,即文雅社会。这位英国女王的行为对以后英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成为他们相继模仿的最高标准。
另外,绅士风度的“尊重女士”精神则来源于欧洲中世纪的“骑士之风”,并成为绅士风度的必备要素。
那么绅士究竞有什么样的规定性或特点呢?由于它可以说是英国乃至整个西方文化中理想人格的一个综合性的范畴,下面一段描述绅士的话就体现了绅士范畴的综合性,它是在英国格洛斯特郡一所古老的庄园里找到的,它们被写好放在一个镜框里,挂在一间客厅的壁炉台上:“真正的绅士是上帝的仆人,是世界的主人,是他自己命运的主宰者。美德是他的事业;学习是他的娱乐;知足是他的休息;快乐则是他的回报。上帝是他的父亲;耶稣基督是他的拯救者;圣人是他的教友;而所有需要他的人都是他的朋友。热忱是他的牧师;纯洁是他的侍从;节欲是他的厨师;温和是他的管家;好客是他的仆人;节约是他的出纳;仁慈是他的看门人;谨慎是他的搬运工;虔诚则是他家里的女主人,这些人在最恰当的时候为他服务。这样,他的整个家都是由美德构筑起来的,而他就是这个房子的主人。这样的人必然会将整个世界带上通往天堂的道路。一路之上,他努力着,尽其所能,他给自己带来了灵魂的满足,给他人带来了心灵的快乐。”
因此,对其规定性和特点的把握是有一定的难度的,通过我们的研究,认为,其基本特性是:教养、礼貌、尊重妇女、德性。
教养,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表明在绅士身上体现出一种良好的人的综合素质,这种素质不仅是外在行为上的礼貌高雅,而且,还包括其心智的富有灵活性,具有应变能力,尽管他们也许不具备专门的专业技术知识,但无论碰到什么难题都能应付过去,他们要有灵活处理意想不到的事态的能力和勇气。当然还包括其冷静自制的良好心理品质、优雅得体的谈吐举止等德智体美等全面的人的素质,当然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其道德和礼貌。洛克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绅士”。这种“绅士”必须是“有德行、有用、能干的人”。或者说是人必须具有的四种特性:“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要求他们必须具有上层社会所理解的道德思想与行为;具有开拓资本主义事业的广泛能力、机敏与自信;具有高贵的文明的礼貌与仪态;具有多方面的学识,足智多谋。
绅士首先是表示人的精神和人格的一个概念,而不仅仅是一个社会地位和阶层的概念。十八世纪英国通俗道德散文作家塞缪尔·斯迈尔斯说:“真正的绅士是一个被塑造出来作为最高典型的人。……绅士的品质不取决于他的生活方式或他的举止,而取决于他的道德价值;不取决于他个人财产的多少,而取决于他的个人品质的好坏。”金银珠宝和高官厚爵与真正的绅士的品格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一贫如洗的人可能在精神上、在日常生活中成为一个真正的绅士。 “真正的绅士并不需要考虑他的出身,无论农民、还是贵族,都可以做一个绅士,每个人都可以做到温和、忍耐、宽容、礼貌。……富贵之人,未必就具有绅士的品质。而一个地位低下的人,反而可能无论在谈吐还是精神上都成为绅士;他可以做得非常诚实节制、正直勇敢、自爱自强。一个精神丰富的穷人,比一个精神贫瘠的富人在任何方面无疑都要高贵得多。”一个失去了一切的人,只要他还保留有勇气、快乐、希望、美德和自尊,他就仍然富有。因为这样的人仍然受到世人的信任,他的精神成了赚钱的资本,他仍然能直立行走,他是一个真正的绅士。塞缪尔·斯迈尔斯的这种观念典型地体现出英国人对绅士观念由位到行和德的转变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礼貌,这是绅士的行为特征,彬彬有礼,尊重他人,这是绅士的最外显的一个特点。这种礼貌表现在他的仪表仪态,他对人的友善等多方面。有礼貌的人,这是绅士的最基本特征。一个真正的绅士举止温文尔雅,谦逊知礼,不会轻易动怒,更不会主动挑衅。他从不恶意猜度别人,至于自己去作恶,那更是想都没有想过的事情。他努力克制自己的欲望,提高自己的品位,出言谨慎,尊重他人。
尊重妇女,也是绅士行为和礼貌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正如我们前面所讲的那样,因为在西方文化里,绅士是专指男性有教养、有礼貌、有道德(与此对应的是淑女或夫人),因此,其行为和礼貌不仅仅是对一切人的,而且集中体现在其对待妇女的态度上,又由于西方文化素有尊重妇女的传统,这样就使尊重妇女成为绅士风度的基本要素。
真正的绅士应当表里如一。宝石上了光之后虽然更亮,但首先它必须是宝石。归根到底,行为举止只是一个绅士的外表,并不能真正决定他的品格。礼貌也只是外在的,它永远不能替代一个人的内在道德修养。道德与礼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因此,一个真正的绅士不仅要外有礼貌,而且必须还要内有德性。

四、绅士的德性与品质
绅士应具有那些德性和品质?如何对其德性和品质进行分类概括?这也是哲人们不断探索的问题。
早在两千年前,亚里士多德就曾描述过一个真正的绅士应该是什么样子:“无论身处顺境、逆境,一个宽宏大量的人总是追求行事适度。他不期望人们的欢呼喝彩,也不允许别人对他嘲弄贬低;成功的时候不会得意忘形,遭受了失败也不会愁眉苦脸。他不会去做无谓的冒险,不会随随便便谈论自己或者别人;他不在意别人的毁誉,也不会对人求全责备。”这段话对绅士的描述着力强调的是绅士的行事适度,合于中道即合于道德,也体现了他的强烈的自制性。
圣·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的《使徒书信》中最好不过地描述了基督教绅士的品质:“仁爱(或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忌妒,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忍耐。”《圣经·旧约》的第十五诗篇也描述了一位真正的绅士的特征:“他就是行为正直、做事公义、心里说实话的人。他不以舌头诽谤人,不恶待朋友,也不诽谤邻里。他眼中藐视匪类,却尊重那敬畏耶和华的人。他发了誓,虽然自己吃亏也不更改。”
“怎么才是绅士呢?绅士就要诚实、温和、慷慨、勇敢、睿智;拥有了这些品质,然后,用一种最优雅的方式将它们表现出来。圣帕莱耶则举出了12项美德,认为是一个绅士必须具备的。这12项美德是:忠实,仁慈,公正,有判断力,审慎,节制,坚定,真实,豁达,勤奋,希望和勇气。除了这些之外,我们也许还可以加上对他人的感受、见解的宽容和体谅。”
以上这些都体现了哲人们对绅士德性的思索探讨,但都是一些描述性、观察性的结论,这也足以说明从理论上概括绅士德性的难处,因为既然绅士是西方文化中人格理想或道德理想的代名词,因此,分析诠释绅士之德性实际上就是对西方人的德性品质进行概括分类,这无疑是一个有相当难度的问题,是有待于深入研究的,这里权且以笔者的初步研究试对绅士德性作一些概括归纳和分类。
笔者认为,绅士的德性是否可以分为自身做人的基本优良品德如诚实、正直、忠诚;这是一个绅士人格的心理和品质基础。第二类体现为绅士对他人的鲜明的道德态度和待人之道如同情、仁慈、温和、宽容、慷慨,这是绅士人格有益于他人并受人们尊重与敬仰的根本所在;第三类则体现出绅士对自己行为、处事的强烈的自我控制的理智精神和坚强意志如谨慎、自制、节制、坚定、自尊、荣誉,这也体现出绅士人格受人尊重的巨大魅力。下面我们试作一些描述性的诠释。
诚实、正直、忠诚,绅士是一个真实的人,真实性就是道德上的透明度。真正的绅士从来不允诺他无力去履行的事情。因为绅士鄙视撒谎,无论是言辞上还是行动上,绅士总是准备承受一切后果,而不愿因为撒谎降低自己的人格。他决不会欠下他无力偿还的债务。他不会支支吾吾或搪塞敷衍,不会寻找托词或逃避责任,而是诚实、正直和毫无掩饰。他的原则就是诚实正直,按章办事。当他说“是”的时候,这就是一条法律;在适当的情况下,他也会勇敢地说“不”。即使有人用重金笼络收买,他也决不会出卖自己,接受贿赂。只有那些心灵肮赃、毫无原则性的人才会出卖自己的灵魂。“绅士”这个词,无论在哪里,都取其“正直”的意思,特别由于对方的差错而得利时所表现出来的正直。当我发现卖菜的把找头搞错了,我给了钱时,便再送回去。卖菜的道过谢后,会说“您是绅士”。
同情、仁慈、温和、宽容、慷慨。他对悲哀者和苦难者表示同情,对人和万物都很仁慈,尤其是对那些相比自己处于弱势的人,更是亲切而温和,宽容和友善。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上他勇于自我牺牲,在利益面前先人后己。温文尔雅是绅士的基本风度,他有着谦恭柔和的姿态,在他的全部行为举止中,一个真正的绅士都会将心比心,考虑别人的感情,他会平等对待自己的晚辈和被赡养者,尊重他们的尊严。他宁愿自己遭受一点小小的伤害,也不愿意因为自己对别人的不厚道而引起别人犯更大的错误。对那些在人生中没有和自己一样的优势的人的缺点、失败和错误,他都采取一种极为宽容的态度。他不会去炫耀自己的财富、权力和才华。他不会因成功而踌躇满志,洋洋得意,也不会因失败而丧失斗志,一蹶不振。他不会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但在必要的时候他会畅所欲言,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不会以一种居高临下、屈尊俯就的姿态去给人以帮助。 他对人非常宽容。而这种宽容大度实际上是对人精神上的慷慨。这种慷慨不仅是物质施舍上的大方大度,而更多的体现在这种对人精神上的宽容。
谨慎、自制、节制、坚定、自尊、荣誉。谨慎自制地行使权力必定是一种绅士的美德。他不会滥用自己的权威,也会避免去压迫那些在他手下的人。绅士们在考虑其他人时,使自己处于严格的自我控制状态。罗马人用德行这个词来描述男子气概、勇气和美德。而不能战胜自我,就谈不上德行。必须要抑制自私的欲望,必须要击退低下的本能。同样,绅士的品格中也必然包括了节制。因为节制会保证头脑的清醒、道德上的纯洁和身体的健康。
绅士同样也非常坚定。在应该做好的地方,他总是表现很出色。在巨大的危险之中他也会去帮助他的邻居。英雄的精神永远不会消灭。有很多人冒着生命的危险去拯救那些溺水的男人和女人;有人冲入燃烧的火焰中去救助那些被遗弃的人。有很多人为病人和穷人建立了慈善机构。在和平或战争时期,有很多人愿意为了帮助其他人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在微不足道的事情上勇气也很有用。尽管一般人无法成为英雄,但他总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勇气能够直面生活中的困难并最终克服它们。勇气使得我们做出有利的果断决策,而避免那些错误的决策;使得我们去承担自己的债务,而不是*他人生活;使得我们去自由地表达,或者在可能伤害到他人时保持沉默;使得我们能够检查自身,并且坦白地承认自己的无知;使得我们能够承认自己犯了错误;使得我们能够发现错误,并使我们的行为趋于能力最完善的境地。最高贵的绅士,他能以最不可动摇的决心来选择正义的事业;他能完全抵制住最不可抗拒的诱惑;他能面带微笑地面对最沉重的压力;他能以平静的心态来面对最猛烈的暴风雨;他能以最无畏的勇气来对付任何威胁与阻力;他能以最坚韧的个性来捍卫对真理与美德的信仰。
绅士的显著特征在于他有极强的自尊。他非常注重自己的品格,并不仅仅是因为别人看重自己的品格,而是因为自己看重它,自己监视着自己。一个真正的绅士因他自己对荣誉的要求严格而著称。他小心谨慎,决不做出卑鄙龌龊的行动,以维护自己的尊严。

《韦伯新世界高阶英语词典》,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89页。
《牛津简明英语词典》,2000年第九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第566页。
[英]丽月塔著:《绅士道与武士道-日英比较文化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版第88页。
[英]丽月塔著:《绅士道与武士道-日英比较文化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版第132页。
[德] 诺贝特·埃利亚特著:《文明的进程》(Ⅰ),三联书店1998年4月版,第122页。
[德] 诺贝特·埃利亚特著:《文明的进程》(Ⅰ),三联书店1998年4月版,第328页。
[美]奥里森·马登著:《高贵的个性》,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年5月版第160页。
[英]塞缪尔·斯迈尔斯著《自己拯救自己》,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385页。
[英]塞缪尔·斯迈尔斯著《命运之门》,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24页。
[美]奥里森·马登著:《伟大的励志书》,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169页。
[英]塞缪尔·斯迈尔斯著《命运之门》,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28页。
[英]塞缪尔·斯迈尔斯著《命运之门》,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24页。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绅士德性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