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优论文范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0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学理论] 浅谈“实真”和“似真”所铸就的力量——谈文学创作中生活真实和

[复制链接]

5154

主题

515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56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2-25 20:53: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论文关键词:创作 生活真实 真实

  论文摘要:真正有意义的文学创作,真正有生命力的作品,必须是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也只有在这两种真实的共同铸就下,文学创作才能显示出强大的精神力量。本文试图就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紧密关系及如何很好地实现二者的融合展开相关论述。

  大凡成功的文学创作,都必是能够很好地实现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完美融合的精神生产活动。文学创作在从生活真实的“实真”走向艺术真实的“似真”的过程中,二者的切合程度如何也就最终决定了所创作出来的作品的价值如何。也只有在这两种真实的共同作用下,文学创作活动才能显示出其巨大的精神力量。

  一、“真实”是文学创作的生命

  文学创作是一种生产,是以话语为媒介来认识,反映和阐释世界的一种行为。所以,在此行为过程和结果中,只有充分体现出真实的特性才会使文学创作活动呈现出可信性,才能具有动人的艺术感染力。任何虚假的故弄玄虚的作品只能骗人一时,最终都要在时间的长河里被生活真实的光华照射出原形,并被人们搁置于的废墟中。文学创作是一种精神生产活动,它的产品从本质上来说是立足于人民性和性的基础上的。一部文学作品,其永久的艺术生命力和较强的现实意义,只能存在于它与人民、与社会的关系中,只能通过它对人民和社会的影响显示出来。而这种关系、这种影响都是基于艺术真实的前提之下,只有具有艺术真实的作品才有力量,才能产生动人心魄的效能。文学创作的艺术目的、塑造人提高人改造世界的功能、强大的历史引向作用等,都同文学创作的真实性密切关联而不可分。只有具有了真实性,才能使艺术形象具有强大的内在精神力量,才能对读者和现实,对人的思想感情、情操和志向产生积极的作用。高尔基曾对文学创作的真实性提出自己的一系列观点,他认为“文学是属于真实的领域”文学是以真实而伟大的一种事业,所以关于文学必须讲得真实。’,鲁迅也曾说:“真,自然是不容易的,但总可以说些较真的话,发些较真的声音,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著名讽刺诗人和抒情诗人贺拉斯在《诗艺》中也明确地把文艺作品的艺术力量同“真实”联系起来,认为“一首诗不应该以美为满足,还须有魄力,要能按作者愿望左右读者的心灵,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切近真实。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大师莫里哀也是把作品的艺术力量同真实性联系起来考虑的,他在谈到喜剧艺术的讽刺力量时强调指出:“喜剧描写的对象是现实生活中的人,观点要求形象逼真,如果作家和演员不问逼真不逼真,就根本不可能收到预期的讽刺和纠正恶习的效果”。很显然,一切作家要想使自己的作品能赢得最广大的读者,使自己的作品能有较强的艺术力量,取得强大的、积极的、持久的社会效果,从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发挥吏大的作用,就必须记住:“真实’,是文学创作的生命。

  二、生活真实的‘.实真”是艺术真实的“似真”之源

  文学创作中艺术真实的生命来自于生活真实,真正的艺术之所以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就是因为发挥了集中表现生活真实的功能。正因为真实,才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从而激发人们去重新体验生活中宝贵的感情,享受生活所带来的乐趣。文学创作中作家所表现的生活必须是在自己的心灵中很熟悉的生活,哪怕是幻想的超现实的艺术形象,都莫不是生活与作家心灵的一种特殊结合。也只有这种生活真实,才能使作品充满生活气息,并体现出艺术真实的力量。文学创作中,作家地反映生活,不仅要求反映出生活本身的丰富性、复杂性和新鲜性,而且要求将生活的本质体现在他的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里,也就是要从生活真实中诞生出艺术真实。所谓生活真实,就是事物存在的客体实在性,其属性是纯客观的。而艺术真实则是主客观的统一,它既是对客观生活的历史真实的融合,又是对人的心理的审美感受的融合。艺术真实是联系人与现实的一种中介,它来自客观现实,又作用于人的心理因而追求历史真实性与审美真实感的统一。它一方面是作家所感应和所表现的生活的本质真实,另一方面又是作家创造的想象的真实、幻觉的真实、心理的真实。所以,文学创作要进人“真实”境界,只有准确地感应和表现生活的特征和内在联系,体现生活真实的“实真”,开拓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发挥自己的主观创造能力,能动地揭示生活的流向,把客观生活之理与主观人情之美统一起来,把生活真理的揭示与审美情感的表现统一起来,才能最终产生艺术真实的“似真”。

  三、从生活真实的“实真”走向真实的“似真”

  创作中的艺术真实不是对生活真实的自然模仿,而是对它的一种主观性、能动性的反映,是作家对生活真实进行认识和感悟的体现。但是,从生活真实的“实真”走向艺术真实的“似真”,其间并不是一毗而就的,它需要创作者以一种的与的眼光,透过纷繁而复杂的生活现象抓住生活真实,从而在对生活真实的体察中对生活的内蕴作出艺术的揭示和表现。诚然,社会生活的内蕴可能包含许多层次,并时常因创作者的个性、经历、情感和态度等主客观因素的不同而导致各自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知和感悟产生很大的差异。但是,艺术真实的根本要求,就是要发掘和表现社会生活的真实及其所包容的内蕴。“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超越与飞升,作家只有在广泛观察与深刻体验社会生活的基础上,认识和感悟其内蕴—主要是本质性的东西,并予以提炼与集中,才能创造出艺术的真实。正因为这样,文学创作者只有广泛深入地投人生活,只有积极地介人生活,才能更好地认识生活真实,更多地被生活真实所震撼,也才能在生活土壤中培育出更为鲜艳的艺术之花。但是,一个作家能介人的生活是很有限的,他不可能熟悉生活的一切方面,他只能通过把握生活的总体规律来其对某一方生活作深人的分析,作家的特定社会经历、特殊气质也决定了他只能对所熟悉的某种生活有特殊的敏感。在这种生活中,他应该有特别深人的体验,有特别强烈的感受,也就最能抓住这种生活下的真实,而这种生活真实自然也就最能进入到作家的创作中,并产生出极具力量的艺术真实。任何艺术上真实的作品都不可能穷尽生活真实,生活真实是一种无限的存在,艺术真实只能是这无限存在之有限的相对的反映。这种反映应注重体现真实的现实关系,真实的人物性格以及真实的生活感受,要注重对艺术形象的个性刻画和强调典型在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典型是作家真实地、深刻地表现生活的最有效的手段。

  在表现艺术真实时,作家不是对生活真实的照搬照抄,而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和感悟,对生活真实进行选择、提炼、发掘、补充、集中、概括,通过想象与虚构予以重现、变形和再造’。文学创作中这种经过艺术性的变形和再造后的真实可称为假定的真实。这种假定的真实往往正是艺术真实存在和实现的基本而普遍的形式。当然,在这要强调的是,这种“以假为真”“假中见真”的假定的真实,必须要符合客体的事理性和主体的情感逻辑性,并具备揭示生活真实内蕴的表现功能方可。作家在体验生活的同时要考虑艺术的特殊性能和特殊逻辑,这样才能把生活的体验化为艺术的体验。艺术真实并不是生活真实的复制品,而是作家对生活所作的创造性反映的产物。这里的创造性反映,是指对生活的反映不是照相式的,而是对生活的选择、发掘、提炼和综合。具体地讲,实现文学创作从生活真实走向艺术真实,就要求做到细节的具体,睦,即细节描写追求基本的形似,从而给人以现实感;特征的鲜明性,即形象的特征得到鲜明生动的表现,追求神似,给人以真切感;内容的逻辑性,即描写要符合生活逻辑、性格逻辑和情感逻辑,给人以逻辑感;关系的整一性,即人物关系的协调,情感运动的协调,性格与、情与境、风格与情趣的协调等,给人以有机整体的生命感;价值观的认同性,即描写要与时代的价值观念相适应,追求社会的认同,给人以历史感。只有这样,才能使读者在欣赏作品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获得认识的启迪和审美的感受。艺术真实同时还是作家对生活真实所作的审美性反映的产物,是作家的真情实感同他所描写的对象完美结合的产物。在整个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的思想感情的恰当表现是真实的艺术形象诞生的重要条件。作家在注重艺术真实时,一定要力图把作品的思想倾向性与艺术真实性结合起来,这对于永存艺术的生命至关重要。

  总之,艺术真实是作家在某种层次上对生活真实所作的审美的、创造性反映的产物。从生活真实出发,善于发现、选择、提炼与融合,善于把生活中那些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东西表现出来,尽可能深广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审美地体现出艺术真实,应当是文学创作的不变追求。也只有在生活真实的“实真”和艺术真实的“似真”的共同铸就下,文学创作才能被赋予应有的艺术张力。同时,请记住狄德罗的一句名言“任何东西敌不过真实”及“千古文章传真不传伪”的历史告诫,这对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极具启发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魅优论文范文网 ( 琼ICP备10200388号-7 )

GMT+8, 2024-5-3 05:29 , Processed in 0.34509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