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优论文范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6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医学] 脂肪肝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与对策建议

[复制链接]

4339

主题

434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06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4-11 14:58: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刘娟 崔建华 肖艳芬 钟玉兰

【摘  要】 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22~76 岁教职工2008 年至2010 年1652 例为研究对象,检查其血脂和转氨酶。结果显示,高脂血症者的脂肪肝患病率显著高于血脂正常者,脂肪肝患者转氨酶显著高于非脂肪肝患者。本文分析了脂肪肝患病的影响因素,针对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提出了脂肪肝患病的预防建议。
【关键词】 脂肪肝;胆固醇;甘油三酯;转氨酶;患病率
脂肪肝是一种可以由多种诱因引起的疾病,同时也是多种肝脏疾病发展中的一种病理过程,是最常见的弥漫性肝病之一[1],脂肪肝与年龄、转氨酶、血脂和血脂浓度有关,高脂血症是引起脂肪肝及转氨酶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及预防干预措施相对滞后,城市居民,特别是较高收入阶层的脑力劳动者中脂肪肝、高脂血症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生活方式的变化也是导致脂肪肝患病率不断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随年龄的增长加之内分泌的变化,脂肪、脂蛋白合成障碍或肝内脂肪利用减弱时,脂肪蓄积,肝脏合成磷脂的能力降低,从而引起脂肪肝患者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这时如不加强运动量,必然导致体内脂肪累积,严重时导致患病[2-4]。
总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环境、营养状况好,体力活动较少的群体脂肪肝患病率基本上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增加,高校教师群体正是属于这样一类人群。但脂肪肝是可逆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在做到控制高脂肪、高蛋白饮食摄入的同时,加强锻炼是减少脂肪肝发病的关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来自2008和2010 年在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组织体检的在职和退休的教职工(排除病毒及药物性肝炎等)。
1.2  试剂和仪器
①甘油三脂(TG) 和总胆固醇(TC)的测定试剂由日本第一化学药品珠式会社生产,谷丙转氨酶(ALT) 测定试剂由上海复星长征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提供,采用东芝120 全自动生化仪。②超声波诊断使用无锡祥生600型号超声仪。
1.3  方法
采血前低脂饮食,停止饮酒,空腹12 小时以上, 用注射器采取静脉血5 ml。主要检测谷丙转氨酶、甘油三脂和总胆固醇。转氨酶采用速率法,血脂采用终点法。
1.4  标准
①总胆固醇升高为 TC ≥5.95 mmol/L,甘油三酯升高为 TG>1.71 mmol/L,ALT升高>40 U/L[5]。②彩色超声:脂肪肝诊断标准:肝脏肿大,表面光滑,边缘钝;弥漫性密集细小光点,回声不均匀,近区增强,远区衰减,肝区透声性差,似云雾状;肝内血管回声明显减少,肝静脉的分支回声减弱[6]。③统计分析: 所有资料均采用 Epidata3.1录入,整理后采用SAS 8.1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  检出结果
2.1  总体检验结果
通过两年对总计1652 例样本检测,总检出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2008和2010年全校教职工体检情况
年份体检人数血脂增高脂肪肝ALT
男女TGTC
200838545145128418
2010362454612310124

2.2  年龄、性别分布
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年龄脂肪肝患病率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不同的变化。我们把2008和2010 年体检按年龄每10 岁划分一段,脂肪肝的发病率如表2所示。同时,不同性别样本的脂肪肝患病率也显著不同,其结果如表3所示。
表2  不同年龄脂肪肝发病率对比
2008年2010年
年龄(岁)人数患病人数阳性率年龄人数患病人数阳性率
30以下4948.1630以下20210.00
31-40259155.7931-40245145.71
41-502763211.5941-502743813.87
51-601281711.7251-601442618.06
60以上1241713.7160以上1332015.03

表3  2008 年和2010 年体检男女脂肪肝发病率对比
脂肪肝
年份患病人数总发病率%男发病率女发病率P值
20088410.055514.29296.43P<0.01
201010112.386517.96367.93P<0.01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脂肪肝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最高峰是在51~60 岁,男性患病率是女性的两倍以上。以上结果均p<0.01,男女患病率有显著性意义。
2.3  高血脂与脂肪肝的关系
一般来说,脂肪肝与高血脂有较高的正相关性。表4和表5是高血脂样本的脂肪肝患病率的统计数据。
表4  2008 年高脂血症与脂肪肝的关系
高脂血症(231人)血脂正常(605人)
脂肪肝发病率TG(147人)TC(84人)脂肪肝发病率
脂肪肝发病率脂肪肝发病率
6427.715235.371214.29203.31

备注:TG:甘油三脂     TC:胆固醇      
表5.  2010 年高脂血症与脂肪肝的关系
高脂血症(254人)血脂正常(562人)
脂肪肝发病率TG(152人)TC(102人)脂肪肝发病率
脂肪肝发病率脂肪肝发病率
7830.716140.131716.67234.09

备注:TG:甘油三脂     TC:胆固醇   
以上结果表明,高脂血症患者的脂肪肝发病率显著高于血脂正常者(P<0.01),高甘油三脂血症的脂肪肝发病率明显高于高胆固醇血症(P<0.01),高胆固醇血症脂肪肝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血脂正常者(P<0.01)
2.4  转氨酶与脂肪肝的关系
2008年检出转氨酶(ALT)增高21 例,其中脂肪肝转氨酶(ALT)增高18 例,阳性率85.71%;非脂肪肝转氨酶(ALT)增高3 例,阳性率14.29%。2010 年检出转氨酶(ALT)增高29 例,其中脂肪肝转氨酶(ALT)增高24 例,阳性率82.76%;非脂肪肝转氨酶(ALT)增高5 例,阳性率17.24%。
两年测定结果显示脂肪肝与非脂肪肝转氨酶对比P<0.01,有显著性差异,同时说明部分脂肪肝患者有一定程度的肝损害。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脂肪肝的发病率日渐升高。脂肪肝系由多种因素或疾病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过度堆积的代谢性疾病,是常见的弥漫性肝病之一。如果脂肪肝不及时从饮食、运动、药物上进行控制和治疗,它将在较短的时期内发展为不可逆的肝损害,肝纤维化发病率达25.0%,且1.5%~8.0%的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7,8]。
从本次调查分析可以发现:脂肪肝是发病与年龄及性别密切相关,基本上呈现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病率增加,发病高峰处于40岁~60岁,且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主要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逐渐减少,运动消耗明显降低,加之此年龄段的被检测人群正处于事业高峰期,与其他年龄段的被检测人群比较,对外应酬较多,易于造成饮酒量和脂肪摄入量的偏高,尤其是晚餐时脂肪的摄入易于被积聚,以导致脂肪肝的发生。脂肪肝男性多于女性,这可能与女性注意体型、饮食结构偏素、饮酒少等有关。
脂肪肝的发病率与血脂的代谢有直接的关系,高脂血症患者脂肪肝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血脂正常者,且高甘油三脂血症脂肪肝的发病率高于高胆固醇血症脂肪肝的发病率。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坐少动的工作方式和社交应酬活动的增多,使营养过剩的现象日趋严重,当胃肠道长期大量摄取的脂肪和糖份超出机体热量的消耗时,肝内即大量堆积脂肪并释放出过量的未酯化脂肪酸,未酯化脂肪酸是甘油三脂的前驱物质,它的增加可导致肝内合成甘油三脂增加。如肝内合成甘油三脂速度超过了组合为极低密度脂蛋白及泌入血流的速度时,便出现了肝中三酰甘油的堆积,造成脂肪肝。
部分脂肪肝患者转氨酶增高,血脂在体内的过剩可引起肝细胞脂肪变性,脂肪酸会损害肝细胞,使肝脏脂肪代谢能力下降,从而导致肝功能受损, 转氨酶升高,脂肪肝虽是良性病变,在早期注意合理生活方式下可发生逆转,但如果不及时治疗或干预,有可能发展为脂肪性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
由于脂肪肝患者大多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一般在健康体检时才发现。所以,改变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适宜的体育锻炼,年度体检,是对脂肪肝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的有效手段。
对于高校教师群体,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脂肪肝患病率明显高于体力劳动者,但是如果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多加注意,是完全可以避免患上脂肪肝的。建议①注意控制高热量高脂肪食品的摄入量;②注意休息,加强锻炼,保证每天至少锻炼1小时;③保证年度体检,随时了解自身身体状况;④一旦患病及时合理用药。
4  结论
脂肪肝患病的主要因素是:饮食不节制,体育锻炼明显不足,使热量摄入大于消耗而导致肥胖;内分泌功能下降导致高脂血症的发病;慢性肝炎、饮酒过量及药物性损害等都可导致脂质代谢障碍而诱发脂肪肝。本调查结果显示:脂肪肝患病率与性别、年龄、TG增高密切相关,TG高的年龄组,脂肪肝患病率明显增高;50 岁以上年龄组的患病率明显高于50岁以下年龄组;男性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原因可能与男性工作压力大,饮食不注意,生活不规律有关。在男性中,40~60 岁年龄组患病率较高,这可能与此组人群工作压力较大、日常锻炼较少有关。
参考文献
[1] 吕瑞娟,任登先,闫明.脂肪肝的发病机理和治疗研究进展[J].甘肃科学学报,2001,13(2):57-64.
[2] 任玲.享有卫生保健人群患病情况调查[J].疾病控制杂志,2000, 7(4):321-322.
[3] 王吉耀.脂肪肝临床流行病学[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0,8(2):115.
[4] 张韶文,曹晓东.某高校高级职称中年教工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6,6:542-543.
[5]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血脂异常防治对策专题组.血脂异常防治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 25:169-175.
[6] 张清萍,李良泉.现代超声显像诊断学[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7] 曾德民.脂肪肝[J].中华消化杂志,1999,15:164.
[8] 王吉耀.脂肪肝的流行病学[J].中华肝脏病学杂志,2000, 8(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魅优论文范文网 ( 琼ICP备10200388号-7 )

GMT+8, 2024-5-15 05:55 , Processed in 0.04721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