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优论文范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3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理论] 对待数学“差生”几点心得

[复制链接]

2800

主题

2800

帖子

843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3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4-14 13:50: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素质教育的今天,数学差生是否会增加呢?这是老师和家长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学生自我学习的时间增多了,利用这些时间学生都去做什么还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全程监督和引导。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这是一种需要,这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里的反映,它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或兴趣等形式,对学习起着推动作用。学习动机是在不同的生活条件、教育条件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现象。
        1.端正办学方向,排除心理障碍
        要唤起差生的学习动机,关键在于端正办学方向。首先,教育部门要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不以各种形式对校长和教师施加压力,不下达升学指标,不以升学率高低对学校和教师进行奖惩。
        把每个学生培养成国家合格人才,是学校应尽的义务和职责。差生不是不能转变的,教师在差生转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家庭学习条件、智力发展特点和学习基础的不同,学生学习进度就存在阶梯,其成绩就 存在差异。教师对于那些思想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要积极地接近他们,善于和他们谈心,在交谈中帮助他们分析遭受挫折的原因,提高自我认识水平,使他们感情上得到安慰,理智上得到调整,自尊心获得补偿。
        2.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在于使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把学习与 社会需要联系起来。而对于思想和学习不太求上进的差生,又必须把社会需 要与他们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使他们有一种“危机感”,以促使其逐步产生学习动机。例如,为了帮助一名身残学生克服厌学情绪,班主任与他多次促膝谈心,启发他认识到,当今时代需要有理想、有知识、身体健壮的人。身残无法挽救,只有刻苦学习好文化知识,获得一技之长,弥补身体上的缺欠,将来才可能符合社会需要,才有出路,要向张海迪学习。与此同时,通 过多种方式给他补课。结果,这个学生确立了一个初步奋斗目标。
        3.组织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文化知识的作用,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从而引起学习的需要,产生学习动机。
        4.帮助积累知识
        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当某一方面的实际知识的积累达到一定水平时,就会产生对这类知识的兴趣。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差生积累知识。
        5.利用原有动机迁移
        在学生没有学习目的、缺乏学习动力的情况下,利用他们所喜欢的其它 活动动机,使这种动机和学习发生关系,把它转移到学习上去,从而产生学 习要求。  
例如,某位差生,喜欢画画,当班内开设“字画栏”时,他积极投稿,为鼓励他,教师特意为他举办了个人画展。在他画画兴趣达到高峰时, 教师启发他说,画画与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很有关系,大的画家都是知识修养 很高的人,你要想在画画方面有所长进,有所建树,就必须好好学习。教师的一番教导,使他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学习态度发生了改变。 6.制造“饥饿感”,培养学习动机
        所谓制造“饥饿感”,就是使学生从“饱食终日”的心理状态下摆脱出来,使之感到某种精神上的“饥饿”。
        现代的学生一般都过着优裕的物质生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的无所用心,不思进取,甚至精神萎靡。对于这种学生,恢复制造“饥饿感”的 教育,乃是重要的课题。信息如洪水汹涌而来,不知“知识饥饿”的学生是很多的。例如觅书的需求源于知识的饥饿。对于不知“知识饥饿”的学生来说,书籍不可能是需求的对象。当教科书及其它书籍源源不断地提供在他面前时,他是不会主动地寻觅书籍的。这样,信息过多剥夺了知识饥饿感。因此,提供给学生的书籍不能过滥。即使教学上必要的读物,也应当等待有其必要时予以提供,无论在学校、在家庭,不宜提供过多过滥的参考书籍。再者,作为积极的动机,应通过种种的体验,使之意识到“未知的世界”,培育求知欲。觉悟到无知,是制造“饥饿感”的契机。在这里,必须使学生直面未知的世界,如果把学生紧紧捆在课桌上,这种体验就少了。从广泛的 体验中培养兴趣和爱好乃是培养动机的重要教育。
        7.成功率与差生学习动机的培养
        差生之所以丧失学习积极性,是由于失败体验接连不断。要维持学习动机,就得同时使其成功体验与失败体验取得良好的均衡。由于失败造成悲观 情绪,强化了自卑感,可能会最终陷入自信丧失与焦虑不安。能力低下的学 生、感受到成人鄙视行为的学生,轻易地体验失败感,加之受到成人的斥责,而陷入自信丧失状态,最终造成反抗性或自闭性的可能性是极大的。如何使 学生以适度的“成功率意识”去从事学习呢?
        (1)布置适于学生能力的难度恰当的课题。课题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以成功率符合要求左右为宜。遵循这一原则选择学习课题,会调动每一个学 生的积极性。不过,现实的状况并不可能那么理想化。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面对数十名学生布置同一课题,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成功率在 1/2 者,仅仅是其中极少数的学生,对于其他学生来说,要么太难,要么过易。在学习课题和学习时间上对全员提出统一化的要求原本是不合适的。因此,需要在现行制度条件下,在尽可能的范围内谋求个别化。
        (2)引导学生拥有适于自身能力的要求水准。成功与失败,是受达成水准与要求水准之差所制约的。如果达成了要求水准以上的成绩,应判断为成功。
        (3)使学习课题与学科的价值判断多样化。无论什么课题、什么学科,在能够达成的场合,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这一点非常重要。在考试体制下的学校里,只要取得了高分,而且主要学科取得了高分,就被认为是成功了。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更应该关注,与关心差生,要努力培养差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差生转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魅优论文范文网 ( 琼ICP备10200388号-7 )

GMT+8, 2024-5-16 01:31 , Processed in 0.46494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