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优论文范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4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研究] 试论马克思对粗俗文化的批判及其当代价值

[复制链接]

5154

主题

515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56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3-12 19:19: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论文关键词 马克思 粗俗 先进文化 人性论

  论文内容提要 在现代,粗俗文化常常以精致的形式呈现,所以它有欺骗性;粗俗文化常常打着大众化的招牌,所以它又具有伪群众性。粗俗文化的泛滥是文化的重要特征,它以抽象人性论为基础,诉诸感官主义;它放弃文化的精神提升功能,教诱人们放弃社会理想。马克思对粗俗文化的批判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超越粗俗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现实路径在于将改造社会与改造文化有机统一起来。 
  
  在《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指出,“生产就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如和诗歌相敌对。”①马克思对文化产生的这一深刻判断表明,在现代社会,文化产品可能具有反的性质,这是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性在现代社会中的反映。如果马克思有机会看到现当代颓废文化的丑陋表演,他对自己关于文化产生的这一判断一定会更加坚定不移。粗俗文化的泛滥是现当代文化市场的重要特征,它以抽象人性论为哲学基础,诉诸感官主义;它放弃文化的精神提升功能,教诱人们放弃社会理想。马克思对粗俗文化的批判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只要我们看看周围文化市场的喧闹景象及其粗俗化特征,就会惊讶于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的深刻性。
  
  一、感官主义:粗俗文化的表象特征
  
  《化的批评和批评化的道德——论德意志文化的,驳卡尔•海因岑》是马克思在1847年10月底完成的一篇论战性论文。论文开始就指出,在宗教改革以前不久和宗教改革期间,德国人创立了一种独特的、单是一个名称就够骇人的——粗俗文学,“目前我们正处在类似16世纪的革命时代的前夜。粗俗文学重新出现在德国人面前是并不奇怪的。对历史发展发生的兴趣不难克服这类作品所引起的上的反感;这类作品早在15、16世纪就在那些甚至鉴赏力不高的人们中间引起过这种反感了。”②从这里可以看出,作为粗俗文化的重要形式,粗俗文学在历史上是反复出现的,但是,这种粗俗文学往往引起“美学上的反感”。在这里,最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会“引起美学上的反感”的包括粗俗文学在内的粗俗文化在历史上会反复出现、甚至在当代文化市场上,粗俗文化俨然成了主角?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96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22页。
  
  在《道德化的批评和批评化的道德》一文中,马克思列举了粗俗文学的诸多特征,这其中有两个特征值得我们重视,一是“反对文学的,给语言赋予纯粹肉体的性质”;二是 “为狭隘而僵化的概念所束缚,并在同样的程度上诉诸极微末的实践以对抗一切理论”。这两个特征不仅仅是粗俗文学的特征,而且现当代一切粗俗文化都离不开这两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强调粗俗文化的感官主义特征,第二个特征实际上是感官主义文化生产的必然后果——“对抗一切理论”。粗俗文化在其历史发展中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且其内容也有特定的时代特征,但其共同之处在于粗俗文化总是醉心于文化形式的反复翻新,在这不断的翻新过程中,总离不开一个永恒的形式——肉体。列夫•托尔斯泰在批判波德莱尔和魏尔伦时指出,“波德莱尔和魏尔伦想出一种新的形式,他们用迄今为止不曾使用的淫秽细节加以翻新。于是,上层阶级的批评家和公众认同他们是伟大的作家。仅仅这一点不仅可以解释波德莱尔和魏尔伦的成功,而且可以解释所有颓废派诗人成功的原因。”(注:〔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张昕畅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0页。)
  在市场上,粗俗文化已呈泛滥之势,这种粗俗文化的最大卖点就是“色”,似乎只有“色”才能引起人们的阅读和观看欲望。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不论是小说《废都》、《上海宝贝》,还是《色•戒》,无不是在“性”上做文章。如果这些作品也可以称作艺术,那么这样的艺术除了诲淫的功能,还能有什么意义呢?有学者指出:“竟有那么多自以为是的家伙把《色•戒》这部极戆的片子捧得天花乱坠,我真觉得奇怪。有什么好?无非让一个名叫梁朝伟的香港酷星又扮了一把酷,顺便带红了一个名叫汤唯的内地青涩妹。非要说大有深意,也不过以华丽媚俗的电影画面迎合了日益骨头轻的新世纪文化而已。具体地说就是为女性盲目献身提供合法性依据,让已经失贞的感到值得并引以为自豪,同时为跃跃欲试的后继者提供‘我傻所以我可爱’的哲学。”(注: 郜元宝:《都是辩解——〈色•戒〉和〈我在霞村的时候〉》,《文艺争鸣》2008年第5期。)有的人说,它们都是历史的真实、时代的景象,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然而,这些文艺作品所反映的现实是极其片面的现实,它们都宣扬本能至上,人成了本能的奴隶,人的本能,特别是人的生理本能成了文艺表现的核心内容。有的人会给这些文艺作品戴上后现代主义的桂冠,似乎有了这顶桂冠这些作品就披上了合理的外衣。因为,在我们这个时代,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一种时髦,只要冠以后现代主义,一切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就可能被看作是合乎时代的东西。时髦的实质是什么呢?列宁说,“时髦就是毫无办法地跟在实际生活后面做尾巴。”(注:《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5页。)丹尼尔•贝尔在分析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时指出,“后现代主义反对美学对生活的证明,结果便是它对本能的完全依赖。对它来说,只有冲动和乐趣才是真实的和肯定的生活,其余无非是精神病和死亡”。⑤(注:〔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年版,第98、99页。)贝尔还指出,看上去教义松散的后现代主义潮流在哲学方面是一种消极的黑格尔主义,“米歇尔•福科认为人是短命的历史化身,有如‘沙滩上的足迹’,浪涛打来便荡然无存。被称作‘万物之灵’的人类的那些‘荒芜而又瘟疫横行的城市行将崩溃’。这已不是西方的衰落,而是一切文明的终结。上述观点看来挺时髦,其实不过是把思维推向荒唐的文学游戏。如同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赌气的胡闹,人们即使能记住其中一小部分,也不过是用它来作文化史的注脚而已。”⑤如果人只是被动地等待浪涛来消灭的“沙滩上的足迹”,那么人对社会理想和大义的追求就是毫无价值的荒谬行为;人作为“短命的历史化身”,个体的感官刺激与冲动就成了最真实、最值得珍视的价值。这便是披上了后现代主义外衣的当代感官主义的动机模式和武器,有了这个武器,它便可以打碎一切个体之外的社会价值。然而,近代以来的感官主义文化的倡导者从来都不曾脱离过特定的社会价值,他们至少摆脱不了资本价值的逻辑,他们只是“毫无办法地跟在实际生活后面做尾巴”,感官主义文化的颓废特征暴露了它的狭隘性。在当代社会,感官主义文化的狭隘性正是资本的矛盾性在文化上的反映,一些所谓的艺术家之所以看中“色”,不是因为他们对“色”有什么历史哲学和文化哲学上的深刻感悟,而是因为“色”是一个好的卖点,它必然会成为资本欲求的对象。所以,只要存在资本统治,以“色”为主要佐料的感官主义文化就会泛滥下去。
  
  二、抽象人性论:粗俗文化的哲学基础
  人性问题是的永恒话题,核心问题是如何理解人性。粗俗文化的哲学基础是将人性理解为人的不变的感性需求。在《化的批评和批评化的道德》一文中,马克思批评卡尔•海因岑的人性理论,认为这一人性理论的“全部粗俗性格表现在:在它看出差别的地方就看不见统一,在它看见统一的地方就看不到差别”(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32页。)。海因岑认为,存在着不变的人性,它不以“阶级”或“钱包的大小”为转移。海因岑的这一人性理论具有悠久的传统,在不同时代的表现上的差别在于所谓“不变的人性”特指对象不同,有的将道德视为不变的人性,有的将个体的感性需求视为不变的人性。这样的人性论的进一步推论就是:个体的感性需求任何时候都具有至上的价值地位,在一切矛盾和冲突中,其它价值都要为个体的感性需求让位。
  在“色”文化中,所谓理想、大义都成了虚幻而可疑的东西,因为它们都与个体的感性需求相冲突。以下是两位观众在看了《色•戒》后的不同感受,但是他们说明了一个问题,这就是《色•戒》在历史观和价值观上扮演了颠覆者的角色。有一位观众在看了电影《色•戒》后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我强烈地感觉到,《色•戒》电影,最直接的让我得出三个结果:一、汉奸是帅呆酷毙、风光无限的正面英雄形象。《色•戒》中的汉奸头子易先生,是由香港当红帅哥,实力派影帝梁朝伟饰演,在影片中,他频频出入名车豪宅,权贵正派,严峻冷酷,帅气十足,正是21世纪当代中国的成功男士形象。而爱生和抗日力量却被表现的无能、无力、弱智、粗暴,是幼稚可笑的,是21世纪当代中国找不到工作被社会抛弃的低能儿形象。让年轻一辈误认为:数风流人物,非汉奸莫属,爱国和抗日,卑鄙可笑,特别是让女人去杀汉奸。二、汉奸是不可战胜的。《色•戒》中对汉奸头子易先生的谋杀,光安排美人计就有三次,头两次中途被汉奸易先生识破,不但美人被杀,还供出了很多爱国同志惨遭杀害,而第三次呢?虽然美人计没有被汉奸识破,却也由于爱国女子被汉奸的性技巧所吸引,并由吸引而对汉奸产生贪恋,所以就背叛了自己的国家和同志,向汉奸告密,还是失败,还是爱国学生和抗日组织被彻底摧毁。古语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最终证明,汉奸是不可战胜的,爱国的下场是可悲可怜可耻的。三、背叛国家和民族,贪恋性爱和汉奸,是人性回归的典范,是英雄的女性解放的光辉形象。”(注:崔士忠:《不批<色•戒>,终将亡国!》,http://i.cn.yahoo.com/cui1223@yahoo.cn/blog/p_2/,2007-11-30.)而另一位观众为《色•戒》拍案叫绝,“易先生需要发泄自己的压抑,王佳芝也一样需要发泄。突如其来的赤裸相见,竟然让互相有了安全感,一个是因为内心的纯真,一个是因为动荡乱世感受到仅存的信任。日本会馆里,易默村自知和即将战败的日本兵一样如‘丧家之犬’了,而王佳芝一段宛然柔情的‘天涯歌女’道尽真情谊,不由自主的真情流露让有血有肉的他深刻强烈地体会她的感受,互相感动的眷恋让我泪如泉涌。易先生对她不在是凶残、暴戾、发泄,而是在这乱世为她挡风遮雨,这点王的父亲没给她,邝裕民没能给她,甚至那帮爱国学生唯一给她的就是幼稚的利用和背叛。假戏促成情真还是原本佳芝和易先生在乱世寻求着慰藉,都不重要了。最后那个美轮美奂的钻戒,让佳芝一刹间对易先生产生的强烈愧疚感,明明人家对自己交付了真心,自己却还是处心积虑地害他。易先生那句:‘我对钻石没兴趣,我喜欢看你戴着它的样子’使王佳芝终于无法承受这乱世唯一拥有的一丝温暖。而相信作为一个感情正常的女人,谁也无法利用爱人的信任来将他杀死。或许很多人会质疑王放走易却落得个集体被杀值不值得,其实爱,就是根本不问值不值得……”(注:木雕禅师:《联合背叛后的假戏情真》,http://yule.sohu.com/20071103/n253038914.shtml,2007-11-03.)这两位观众的感受说明《色•戒》所宣扬的抽象人性论所产生的影响并不是抽象的,它对社会共同价值的消解是实实在在的,它对观众的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消极影响是实实在在。抽象的人性论和错误的历史观被所谓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层层包裹起来,所有的情节都是为“色”而设计,影片“色”诱观众到电影院,并不是让观众理解所谓理智与情感的矛盾,而是在满足观众偷窥欲的同时心甘情愿地掏腰包,这样的伎俩同《废都》中的那些“作者删去”和小方格并无二致。以前的旧美学承认在利己主体的欲念和抽象天职的无私之间、感性的东西和理性的东西之间、诗歌和散文之间、有用的东西和完美的东西之间、个人的趣味和普遍的判断之间的一般性的对立,并认为这就是关于人的学说,“但是由于周围社会条件的不发达,‘人的本性’这一矛盾结构的现实的、历史上暂时的根源还一直停留在这门科学的视野之外。内心世界的各种矛盾,似乎是必然要摇摆于理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的人的一种与生俱来的两重性所造成的。”(注:〔俄〕里夫希茨:《马克思论和社会理想》,吴元迈等译,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32页。)在旧美学那里,人性是永远解决不了的问题,因为永远解决不了,人性就被置于历史之外,仿佛是超历史的东西。然而,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看来,并不存在超历史的人性,它之所以难以解决,是因为社会矛盾、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还具有严重的对抗性质,资本统治更加剧了矛盾的对抗性质,这便是人性和历史的真相。
  抽象人性论往往将人的某个或某些方面夸大为人的全部和本质,比如把人的感官需要说成是人的本质,以此为思想基础的文化观认为,文化就应当直接表现人的感官需要,因为感官需要是人的唯一真正的文化需求。马克思强调指出,如果把人的各种生命机能作为“纯自然的”机能孤立起来,就会夺走人的一切现实的和社会性的东西并把这些机能变为动物的机能,这在文化上的表现就是反的,“吃、喝、性行为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使这些机能脱离了人的其它活动,并使它们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么,在这种抽象中,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4页。)。马克思认为,将人动物化实质上是对人的精神因素的怀疑并借这种怀疑来陶醉自己,“庸俗的怀疑论,这种怀疑论厚颜无耻地对待思想卑躬屈节地对待显而易见的一切,这种怀疑论只有当它谋害了实证事物的精神时才开始感觉到自己的智慧,而这一切都只是为了占有某种作为残渣的纯实证的事物,并在这种动物状态中自得其乐”(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101页。)。在有的人看来,只有动物性才是一种不可怀疑的东西,这一观点在现代文化特别是颓废主义文化中有最为露骨的表现,“颓废派是从放纵情欲开始的,这种放纵很快就变成了性欲崇拜:对性本能的迷恋。但是,对他们来说,这毕竟还是人性太多。后来性欲干脆就被对男性生殖器的赞美而继之又被对鸡奸的狂热歌颂所取代。而现在,年轻的、可怜的‘垮掉的一代’正在向我们推荐他们的那位英雄——他在妓院大肆宣淫和狂饮之后,浑身沾满粪污和呕吐痕迹正在那里蹲马桶呢!”(注:〔德〕汉斯•科赫:《马克思主义和美学》,佟景韩译,漓江出版社,1985年,第212页。)当代颓废主义文化的创造者们正以百倍的努力赶超他们的先辈,但是他们的命运同他们的先辈是一样的,这就是他们创造的文化可能红极一时、可能给他们带来丰厚的利润,而历史贴在这种文化身上的标识只会是“垃圾”这两个字,尽管这种文化曾经表现得“很文化”、“很艺术”。
  
  三、超越粗俗文化: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在当代社会,粗俗文化常常以精致的形式呈现,所以它有欺骗性;粗俗文化常常打着大众化的招牌,所以它又具有伪群众性。如前所述,粗俗文化在历史中的作用充其量“不过是用它来作文化史的注脚而已”。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文化发展史表明,粗俗文化的制造不可能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不可能起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但是,粗俗文化的泛滥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同时我们要看到,粗俗文化与资本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这就使超越粗俗文化成为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超越粗俗文化的可能性也常常遭到怀疑。当代西方消费文化和大众只是指认了粗俗文化的存在及其对社会的所谓颠覆作用,但是“它仍然站在秩序这一边,并在暗地里赞同形式(尽管不是内容)的合理性”(注:〔美〕丹尼尔•贝尔:《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年版,第99页。)。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绝不能重走的反叛主义、颓废主义之路。反叛主义、颓废主义之路是文化发展的不归路,它绝不是什么人性的回归。人性如果仅仅局限在“色”上,人性岂不就直接等同于动物性了?在当代社会,粗俗文化越是不断表现出它的顽固性,我们越是要看到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应有最基本的文化自觉。否则,我们就只能听任粗俗文化的泛滥,除了唉声叹气、袖手旁观,便无事可做。
  超越粗俗、发展先进文化的现实可能性在于,文化观强调改造与改造文化的有机统一。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极其复杂,文化生态的纷繁芜杂与此直接相关,有些人就是在这样的复杂性面前迷失了方向、丧失了信心。邓小平看到了文化上的这种复杂性,但他对文化进步充满信心,他曾经指出:“广东二十年赶上亚洲‘四小龙’,不仅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开放以后,一些腐朽的东西也跟着进来了,中国的一些地方也出现了丑恶的现象,如吸毒、嫖娼、经济犯罪等。要注意很好地抓,坚决取缔和打击,决不能任其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只花了三年时间,这些东西就一扫而光。吸鸦片烟、吃白面,世界上谁能消灭得了?国民党办不到,办不到。事实证明,共产党能够消灭丑恶的东西”(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8-379页。)。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什么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消灭了种种粗俗文化?原因就在于我们将改造社会与改造文化统一起来,单纯的文化改造不可伤及粗俗文化的毫毛。所以,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绝不仅仅是文化建设,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如何克服现代文明的矛盾性和狭隘性成为最根本的任务。
  马克思科学揭示了现代文明自身的狭隘性,这个狭隘性常常以其野蛮的形式出现,不克服文明自身的狭隘性,超越粗俗文化、实现人的解放和社会的和谐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在地狱的油锅里沸腾的资本的自发势力,从大大小小的战争中寻求着出路。经济的不平衡的、恶性的发展,甚至就是在普遍上升的阶段,也保持着极端紧张的状态;由这种发展所造成的经济兴奋,无形地操纵着千百万人命运的垄断集团的沉重压迫,对现代城市混乱的痛苦不堪的恐惧——这一切反映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并使社会感染了足以引起各种流行的精神疾病的冷热症。由于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一个人即使在饱暖无虞之中亦不得安宁,犯罪、吸毒和酗酒的增长成了人的通风口、人的个人自立的替身。从卖弄肉欲到抽象的闪耀着广告光彩的各种离奇古怪现象,这整整一个新的巴比伦,穷极无聊的时髦生活,为大众制造的醉生梦死的幻影——全都来自一个根源,它的名字叫做:化为泡影的期待”(注:〔俄〕里夫希茨:《马克思论艺术和社会理想》,吴元迈等译,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86—487页。)。在醉生梦死的幻影中,只有声色犬马的陶醉,只有孤独的灵魂在徘徊,没有对社会的整体进步的追求,人人都觉得社会欠自己的太多,只有“人人为我”,没有“我为人人”,独善其身主义(privatism)大行其道。
  马克思为我们指出了超越粗俗文化的实践条件和描绘了一幅文化和谐的图景,他指出只要人们还处在自然形成的社会中,只要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还有分裂,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原来,当分工一出现之后,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社会活动的这种固定化,我们本身的产物聚合为一种统治我们、不受我们控制、使我们的愿望不能实现并使我们的打算落空的物质力量,这是迄今为止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5页。)。当代的文化精英常常将马克思的这一论述视为一种空谈,视为一种绝对的不可能性。然而,文化精英们注目的是杂乱无章的现实偶然性,而且在他们的头脑中只有偶然性,历史必然性只是一种虚构而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表明,不论发生什么事情,即使中途出现各种最奇怪的曲折和复杂情况,世界历史的总趋势也是不会为之改变的。
  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超越粗俗文化的可能性除了存在于马克思所揭示的历史前景之中,还需要从三个方面作现实的努力;如果仅仅陶醉于历史前景,那就什么都实现不了。首先,要努力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这是因为人民利益的分裂是文化分裂的主要原因,“纯粹形式上的无私并不能战胜现实的个人的自私利益,因为他是从个人利益的观点来观察对象世界的。只有在人民利益一致的范围内,才能形成真正纯洁的道德的和的形式。它需要人们在社会精神振奋的基础上团结起来。形式上的联系、礼仪、场景都无法代替这种团结”③(注:〔俄〕里夫希茨:《马克思论艺术和社会理想》,吴元迈等译,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07、422页。)。其次,要努力创造真正属于人民的文化,让人民而不是文化贵族成为文化生产的主体,要认识到“只有那种深刻触及千百万人的生活的东西,才是不可仿造的。……许多事情并不取决于我们的意愿,而且按照列宁的说法,“即使有七十个马克思,许多事情也是无法预测的。可是我们坚信一点——只有千百万人所进行的激发他们自觉性和革命意志的革命的批判实践,才能成为现代人类的审美理想的基础。一切都将烟消云散,唯有这一真理是不可动摇的”③。毛泽东曾经指出,文艺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不解决这两个问题,或这两个问题解决得不适当,就会使得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和自己的、任务不协调,就使得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从外部从内部碰到一连串的问题。比如,在文化战线存在着轻视实践、脱离群众等问题。文化发展史表现,一切文化贵族和文化精英所生产的文化产品都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真实的、丰富的、全面的文化需求;相反,他们的文化产品往往是病态的、颓废的文化鸦片。最后,要努力克服迁就、从众的文化心态,因为这一心态必然导致先进文化创造的应有自觉性的丧失。在资本全球化的大力推动下,世界文化风暴席卷全球,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的现实基础和历史前景都可能变得模糊不清,极易产生迁就文化资本统治的心态,我们应当看到这种迁就心态的严重后果。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建设需要同迁就文化资本统治的行为以及为这类行为辩护的意识形态进行不妥协的斗争,放弃这种斗争就意味着放弃对文化的领导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魅优论文范文网 ( 琼ICP备10200388号-7 )

GMT+8, 2024-5-6 19:30 , Processed in 0.05241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