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优论文范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4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传统文化] 融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于物理课堂

[复制链接]

5154

主题

515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56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3-13 11:32: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类文化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而形成、发展,以后又逐步分裂为两种不同的文化——“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简而言之为“文”、“理”两种文化。两种文化的分裂,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意义上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特别是使科学文化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而迅速发展。两种文化具有不同的内涵,存在明显的差异;同时又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她们交叉互动,彼此融合,共同创造了人类的精神财富。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当今世界,两种文化的交流融合显得更加迫切。这种融合包括文化内涵的交流渗透、思维方式的相互影响和认知途径的彼此鉴戒。

  物理学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博大精深,有着丰富的文化和哲学内涵。物理学的研究需要坚实的实验基础、丰富的想象空间和高度的抽象能力,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之大成。因此,物理教学理应成为文理两种文化交融的有效载体。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进程,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优秀的人文文化传统。 在物理课堂中引入中华文化元素,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对文理两种文化的交流,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创新精神培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多年来,我们尝试在热物理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里,仅以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热含妙理”[1]为例谈谈体会,以期抛砖引玉。

  “热物理学”是研究热现象的理论。“热含妙理——热物理趣谈”以使人文学科学生与社会广大受众粗知热物理基本理论,帮助学过该课程的学生提纲挈领地总结相关知识为宗旨。

  1. 在通识教育的热物理课堂中引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三点考虑

  其一,弘扬传统文化

  在物理学通识课程中引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可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汲取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了解我国相关技术史实,对比中西科学文化,有利于提高人文和科学素养,激励奋发创新精神。

  其二,化解抽象困惑

  通过传统文化元素的引入,实现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同时还可调节课堂气氛,避免学生厌学情绪滋生。

  其三,促进文理交融

  融传统人文文化于物理课堂,可以淡化文理两种文化的壁垒。这样做,既能拉近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之距离,增加文科学生对物理学的亲切感;又可诱发理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其人文素质修养。实现两种文化的交融,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 在视频公开课“热含妙理”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三个主要做法

  其一,引文以藉意

  在热物理课堂中恰当地引揽国宝名胜、名人名著,结合中华传统文化,深入浅出地阐明物理基本概念,潜移默化地渗透哲学思想。

  例如,“热含妙理”破题伊始,展示颐和园万寿山风景照片,引入国家重点文物“宝云阁”前牌坊上乾隆所提对联:

  境自远尘皆入咏,物含妙理总堪寻。

  藉其意而用之,改“物”为“热”,推出四句七言诗开场:

  天行有常辩阳阴,格物致理识暖冰。

  温寒起落虽无尽,热含妙理总堪寻。

  引领学生和社会受众在赏析名胜绝句中渐入“热物理”佳境。

  在讲解温度这个描述物体冷热程度的基本物理量之概念时,首先引用名人、名著对“热”和“冷”自然现象的精彩文字。如《水浒传》第16回“杨志押运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中对酷暑炎热的生动描述[2]:“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毛泽东在词《沁园春·雪》中对冰雪严寒的浪漫写照[3]:“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接着指出,文学作品中对“热’和“冷”的描绘虽然形象生动,但还不是严格的科学描述。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需要准确、定量地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这就必须引入“温度”这个物理量,并准确度量之。于是,讲授自然地过渡到温度和热平衡定律,即热力学第零定律。

  第一类永动机(不消耗能量而不断做功的机器)和第二类永动机(从单一热源吸热而不断做功的机器)不可能实现,今天已是众所周知的命题。他们分别是热物理的两个基本定律——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的简练表述。然而,这种不可能性的发现,却经历了不短的历史阶段。两个定律的发现过程,饱含着历代科学、技术工作者的苦乐辛酸,也得益于永动机发明屡遭失败的教训。两类永动机种种设计方案的失败引起了人们的反思,在一定意义上启发了物理学家“能量守恒和转化”、“宏观过程单向性”的思想。在讲授热力学这两个基本定律时,必然谈及“永动机”。这里,笔者先以矗立在兰州黄河边的大型古老水车(展示照片)和《天工开物》等古代著作中描述的“筒车”为例,说明通过水流消耗动能做功推动水轮旋转,提高“筒”中水的势能,实现提水灌溉的道理;顺着这条思路,再以动画形式展示一种较常见的第一类永动机设计方案:通过水从高处落下时动能做功推动机械,同时将水提至原来高度,继而水回落再做功,如此周而复始,永动不竭;最后解释此类(第一类)永动机因其违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即热力学第一定律而不可实现。关于第二类永动机,则以一个典型设计——“零发动机”为例加以说明。这一装置是约翰·嘎姆吉1881年为美国海军设计的,它利用海水的热量将液态氨汽化,推动机械运转,似可永动。此类装置终因没有低温热源,致使汽化氨不能重新液化而无法持续运转。它违背了一个热力学基本定律,即热力学第二定律。正如开尔文所表述:不能从单一热源吸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第二类永动机不可实现。

  说到这里,我们引入中国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在其杂文《今春的两种感想》(1932年)中富有哲理的一段话[4]:

 “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敬佩的,不是勇士谁敢吃它呢?螃蟹有人吃,蜘蛛也有人吃,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不吃了。像这种人我们当极端感谢的。”

  这段文字意味深长,我们可以用之借喻科学试验的失败者。永动机的发明者固然不乏沽名钓誉的江湖骗子,但亦有痴迷于发明,意欲造福人类、探索真理的追梦者。限于本人认识和历史的局限,他们失败了。但是,这种失败给后人以警示和启迪,从另一角度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永动机械的追梦者颇似鲁迅笔下的“吃蜘蛛”者。科学探索需要“吃蜘蛛”的勇气,没有这种勇气,人类永远不会发现螃蟹的美味。

  其二,铭史以察鉴

  结合中国技术发展史实,讲解热物理基本定律;对比西方科学文化,以史为鉴,激励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比如,在讲授热力学第零定律——热平衡定律和温度的测量时,笔者先援引战国时期(公元前239年)吕不韦主编《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中的一段话:

  “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益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

  又列举元代王祯(公元1313年)所著《农书·农桑通诀》对养蚕人体测温度的论述:

  “蚕母需著单衣,以为体测。自觉身寒,则蚕必寒,使添熟火;自觉身热,蚕亦必热,约量去火”。

  指出“热平衡”的道理中国自古知之,并创造了应用于战争和生产实践的经验测温方法。不过,热平衡作为一个科学定律的发现,定量测温之温度计的发明,却分别是英国的福勒(公元1931年)和意大利的伽利略(公元1593年)。当今常用的摄氏和华氏温标,也分别由瑞典人摄尔修斯和波兰人华伦海特提出。

  讲授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时,先列举我国古代运用机械能转化做功的装置,例如《天工开物》、《农书》等著作中描述的各类水车;又援引《韩非子·五蠹》关于12000余年前燧人氏钻燧取火,实现机械能向热能转化的记载:

  “上古之世,……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

  再介绍我国古代利用热能转化为机械能做功的发明,如孔明灯、火箭、焰火等,说明我们的祖先从远古时期就已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利用机械能和热能之间的转化来为人类造福。然而,第一台划时代的蒸汽机出现在英国(公元1763─1784年,瓦特),热力学的主要科学理论也伴随着世界工业革命诞生在欧洲。

  回首中华技术辉煌,对照西方科学文明,自然地引申出一个结论:我们呼唤科学。传承先辈智慧和勇敢,实现中华科学腾飞的梦想,是当代青年的光荣历史使命。

  其三,吟诗以明理

  诗言志[8],可状物、抒情,亦可明理。诗的语言简练,且有乐感,用诗概括科学规律和技术要领简明生动,容易熟记。我国古人不仅善于用诗的语言状物抒情,讲述故事,也长于以诗词歌赋说理。例如“汤头歌诀”(清?汪昂,公元1694年)、“玉龙歌”(元?王国瑞,公元1329年)等,以通俗的诗句传承祖国医学用药、针灸妙诀,系统完整,留传百世。笔者在热物理教学中,尝试用诗句总结所授科学内容,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视频公开课“热含妙理”中,除开场诗外,各讲均以自创古体诗小结,虽竽律不精,聊可化解枯燥,帮助记忆。

  第一讲“戏说温度”讲述热平衡定律、温度与温标,后以“五绝”一首结尾:

  盘古知冷热,平衡识同温。

  逐点巧标定,测温器可成。

  第二讲“漫话热功”,先阐述热功之间的转化,再结合蒸汽机的发明和第一类永动机发明失败的史实介绍,给出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最后提及热能利用带来的能源问题。这一讲的结束语为:

  混沌初开能以存,变化腾挪万象生。

  燧人钻木功作热,瓦特制机热为功。

  庄生寻梦粉蝶飞,痴者猎奇永动空。

  劝君采热且瞻顾,毋忘方舟度有恒。

  第三讲“浅谈熵变”,通过对热机原理和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行性的介绍,阐述宏观过程的不可逆性,介绍热力学第二定律;结合相关史实,阐述熵和熵增加概念,插入汉字“熵”来历的故事;给出玻尔兹曼关系,揭示熵的宏观和微观本质;并简要讨论“热寂”问题。总结上述要点,推出一首“七律”:

  浑天浩宇动无竭,运如弯弓箭不还。

  开爵①料功双源转,克氏②断热单向传。

  吸热分温并壹熵,概率对数系两观。

  自古格物多抚象,莫忧热寂叹宇寒。

  第四讲题为“略论微观”。该讲简要介绍热运动的微观本质,用贴近生活的事例说明热运动的统计规律性,解读“玻色”、“费米”两种量子统计法;结合史实,讲解黑体辐射的光子理论、白矮星质量上限与黑洞预言等量子统计法成功应用的实例。有诗为证:

  冷热有度动何急,等能平权概率依。

  玻色有情好群聚,费米无缘贯独居。

  光子巧论乌云散,钱公③妙算黑星预。

  爱丁④不屑孺子论,天赐神才交臂离。

  第五讲“小议最冷”。这一讲我们首先给出热力学第三定律——绝对零度不可达到原理。至此,受众对热物理的四个宏观定律——热平衡定律,第一类、第二类永动机不可实现和绝对零度不可达原理,以及微观理论的基本假设——孤立系所有可能微观态平权,已有基本了解。笔者遂以五言短诗一首对“热物理”加以概括:

  热理常在胸,一衡三弗能。

  孤立态权平,统计有奇功。

  接着,课程结合与热物理密切相关的多次诺贝尔物理学奖,介绍了获得低温的方法和人类不断探索,追求更低温度的精彩篇章。

  课程最后,我们梳理热物理的理论框架,以七言律诗一首与受众共勉:

  善暖知寒人之情,热含妙理耐追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魅优论文范文网 ( 琼ICP备10200388号-7 )

GMT+8, 2024-5-7 14:54 , Processed in 0.04998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