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优论文范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2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学] 论桂林历史文化发展中的和谐特征

[复制链接]

5154

主题

515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56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3-17 11:17: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  要]我国以及我国西南、广西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不是以阶级斗争为主流,而是以和谐、团结、凝聚为主流,而桂林的历史是一个典型。桂林两千年历史上的和谐特征主要表现为山水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景观的和谐统一,中原文化、江南文化与土著文化的和谐结合,各民族人民的和谐团结,从而创造了桂林的历史文明。

[关键词]桂林  和谐  凝聚  历史文化

An Analysis on the Harmonious Character of the Development of Guilin’s Historical Culture:The Historical Considers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tic Harmonious Society Ⅵ

Abstract:The historical culture of our country as well as the southwest and Guangxi in our country focused on harmony,union and cohesion,not class struggle,and it is a model of Guilin’s history.For two thousand years of Guilin’s history,it dispayed her harmonious character as the harmony and connection of landscape between natural and historical culture,the harmony and union between Cetral Plain Culture,Jiangnan Culture and aboriginalculture,the harmony and union among nationlities,and they created the historical civilization of Guilin.

Key words:Guilin;harmony;cohesion;historical culture

一、和谐是我国以及我国西南地区历史文化发展中的主流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究竟是以阶级斗争、分裂动乱、战争为主流,还是以和谐、团结、凝聚为主流?几十年来,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历史教材、著作中,受“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观念的影响,把阶级斗争看成历史发展的唯一动力,大谈农民起义和战争的历史和作用,一部中国通史的著作或教材中讲起义、斗争、战争的部分占了很大篇幅,至今的一些地方历史资料中,起义、斗争、战争仍占主要篇幅。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已把注意力放到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谐稳定的社会条件的创造上,即使讲阶级斗争,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点和已故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翦伯赞先生的著名论文《关于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1]一文后有所醒悟,认为阶级斗争在过去时代对破坏旧的社会秩序和反动制度中起了进步作用,但是要实现生产力的新发展,使劳动人民生活安定和幸福,必须要在和谐安定的社会条件下,使劳动者有土地可种,使土地有劳动者去种,使农民有从事生产和再生产的基本生活条件才能做到。在封建社会,在农民起义后建立起来的新的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吸收了农民起义的历史教训,行使了封建国家调整生产关系的经济职能,采取了如减轻压迫剥削、兴修水利、徕民垦荒、推行屯田制、均田制等种种措施,一定程度上使生产者获得了土地,使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使社会获得了一定的和平和安定,使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有了新的发展。但是,要根本改变剥削制度,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使中国历史真正走上和谐、繁荣、昌盛的新的辉煌,还必须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人民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才能办到。二十多年来,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和谐特色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1987年10月,在广西民族学院(去年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召开了一次由十院校主编的《中国古代史教材》编委会和广西民族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全国学术讨论会上,广西民院的徐杰舜先生对我说:他认为中国古代的北方民族关系是以战争为主,如从周秦以来戎狄各族入侵中原,中央政权与匈奴、鲜卑、羯、氐、羌、突厥、女真、蒙古、维吾尔、满族等的战争不断;中国南方的民族关系是以和平为主,中国南方各民族之间很少发生战争,和平、团结、安定一向是历史的主流;而出现这种不同情况的原因是由于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的不同。徐先生从生产方式和经济基础的不同来说明社会生活的不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点,有发人深省的创新意义。但笔者觉得,南方民族关系固然以和平为主,但北方民族关系是否以战争为主,是值得商榷的。徐先生是广西汉民族史研究的开拓者,后来他的研究方向已转向西方学者提出的人类学,所以笔者缺少了和他继续讨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机会。笔者认为:在二十四史或通鉴等历史著作中,凡是战争、动乱,差不多统统记下来,但和平时期,因无事可记就缺少记载。实际上秦汉到明清的两千多年中,中央政府和北方少数民族发生战争的年代只是占很少数时间,和平年代占大多数;发生了战争,参加战争的人口只占当时中国人口的极少数,从事和平劳动的占了极大多数;就中国农民来讲,要求和谐、稳定、安宁的生活,守宗合族,安土重迁,叶落归根,是人民的根本愿望。所以笔者一向认为,中国历史上自古以来各民族人民之间是以和谐、安定、团结、凝聚为主流。对于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应用科学的、正确的观点去研究、说明。广西历史学会会长、著名太平天国起义史专家钟文典先生有一段话:“各族人民在广西的同居共处,有过矛盾和争斗,而团结协作,互相交流,共同创造则是民族关系演变的大趋势,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潮流。”[2]笔者赞同钟先生的这一论断。在祖国历史上,在祖国西南地区和广西地区的历史上,和谐、团结、凝聚,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人民的根本愿望,这正是当前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基础。笔者前年和去年撰写了多篇探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理论文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3],《中华和谐精神的形成原因、特征及在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的作用》[4],《中国传统宗族伦理和古代和谐社会的构建》[5],《虞舜文化与中华和谐精神形成关系试探》[6],《中国封建社会农村治乱探因——当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思考》[7]五篇文章,本文《试论桂林历史文化发展中的和谐特征》作为笔者所写的当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思考的第六篇文章,参加由广西师大与中山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国西南地区历史文化全国学术讨论会,供参考讨论。

二、桂林历史文化的和谐特征

桂林是驰名世界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自唐宋至二十世纪,桂林一向是广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至今仍是桂、湘、黔、粤四省区结合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每年到桂林旅游、考察、学习、工作、经商的游客超过一千万,入境者超过一百万,而被称为“国际旅游名珠”。作为祖国首批24座历史名城之一,桂林的历史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和谐;作为国家首批最佳魅力城市之一,桂林的魅力就在于和谐。桂林建城2100多年来表现的和谐特征,是祖国历史和祖国西南地区和谐历史的一个缩影和典型。桂林历史文化的和谐特征表现有三个方面:

(一)山水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景观的和谐统一

桂林两千多年来以山水自然景观闻名,又以历史文化景观闻名。谈桂林自然景观离不开美丽的漓江,正如桂林的专家们所言:“漓江,这条彩带似地飘流在八桂大地上的河流,她没长江那样源远流长,开阔浩荡;没有黄河那样汹涌澎湃,惊涛骇浪;也没有黑龙江那样千里冰封,密林原野;然而她以自己的特色引起了世人的惊羡和赞扬。她有少女般的妩媚,天仙般的美丽,超脱尘俗般的宁静,天人合一般的和谐,山碧水清透露出来的纯净。未到漓江者,看到影视片上的漓江山水,叹为仙境,疑非人间;到过漓江者,恍如进入碧莲玉笋般的桃源世界。畅游在如此美丽风光的漓江,人世间的烦恼、辛劳被荡涤遗忘,身心受到调节而更加舒畅,激发起对大自然和祖国美丽山河的热爱,从而更加奋发努力地投入到保护自然、改造世界、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中。”[8]桂林山水是天人合一般的和谐的典型,除了表现为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的和谐、宁静和纯净,使人如临脱离尘俗般的童话世界中以外,更突出的表现为历史文化和自然山水的和谐统一和完美结合。几千年来,祖国人民在桂林山水中留下了无数永远值得观赏的人文古迹,从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兴安灵渠到靖江王府、王陵,还有魏晋以来历代文人学士留下的数以千计的赞颂桂林的摩崖石刻。当人们来到叠彩山、伏波山、象鼻山、七星岩、南溪山、隐山及阳朔诸山游览,陶醉于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中时,更为石壁上那琳琅满目的古代石刻所吸引,为桂林山水包含的丰富文化底蕴所赞叹。山水因有文化而更显美丽,文化因有山水衬托而更显丰厚,自然山水和人文历史是如此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可以说全国为仅见。有人说,安徽的西递宏村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但我要说,西递宏村这样的古村落很美丽,但全国特别是南方还是有的;而桂林山水和历史文化的和谐统一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

(二)中原文化、江南文化与岭南土著文化的和谐结合

自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元鼎六年)桂林建城以来,桂林已度过了2118年的悠久岁月。桂林原有的土著居民是西瓯、骆越等百越部族,秦汉以后大批汉人南迁到八桂大地,带来先进的经济文化和新的汉族居民,与此同时桂林的绮丽自然风光、丰厚多彩的物产和民俗又吸引了大批文人墨客、官宦名士、工商人士前来旅游、从政、讲学、经商、开发、建设,留下了大量的历史记载和石刻文字,为开发建设美丽的桂林作出了贡献;同时桂林本地也涌现出一批文化名人,为家乡的建设竭尽了才智。二千多年来,为桂林发展建功立业的名人,从秦汉之际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其较著名的就有这样一些人:“灵渠第一人——史禄,伏波将军——马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李渤,修浚灵渠第四贤——鱼孟威,读书岩主人——颜延之,东渡日本的大唐高僧——鉴真,桂林第一位状元——赵观文,开创诗坛新篇章——曹唐,桂林诗人——曹邺,訾家洲亭记——柳宗元,北宋四大家之一——黄庭坚,南宋第一位皇帝——宋高宗,书画博士米南宫——米芾,勤政不息——范成大,千古名句——王正功,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明代首辅——蒋冕,明朝内阁大学士——吕调阳,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血染叠彩浩气长存——瞿式耜、张同敞,中国画圣——石涛,大清名臣——陈宏谋,三元及第——陈继昌,独钟桂林情——严永华,晚清四大词人之一——王鹏运,清末临桂词派词学家——况周颐,清末名士——唐景崧,改良派领袖——康有为,武昌起义总指挥——蒋翊武,桂林第一位女同盟会会员——靳永芳,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民族瑰宝——宋庆龄,八桂曙光——李征凤,敢洒热血献青春——苏曼、罗文坤、张海萍,诉不尽的思念——章亚若,血战台儿庄——李宗仁,桂系“小诸葛”——白崇禧,民主革命元老——李济深,一代宗师——马君武,爱国老人——马相伯,创建桂林“八办”——周恩来,隐蔽战线名将——李克农,中越情深——胡志明,教育界名灯——杨东莼,革命诗人——柳亚子,化作春泥更护花——丰子恺,铁骨风霜——何香凝,文坛巨子——茅盾,世纪才子——郭沫若,抗战歌圣——张曙,国歌词作者——田汉,文艺战线先锋——夏衍,新中国戏剧的开拓者——欧阳予倩,画坛泰斗——徐悲鸿,日本反战同盟——鹿地亘,血海砥柱——阚维雍,我以我血荐轩辕——陈济桓,杀日寇保中华——吕旃蒙,抗日飞虎队——克莱尔·李·陈纳德,不落的将星——周子昆,千古奇冤——叶挺,大众文化革命的先行者——邹韬奋,一生正气——白鹏飞,中国地质之父——李四光,古文学者、诗坛才子——朱荫龙,漓水泪——小飞燕,壮志酬青天——陈光,首举义旗的桂系将领——周祖晃,爱国商人——卢燕南,随解放大军南下桂林——西蒙诺夫,二十世纪大儒——梁漱溟,民主战士——李任仁,一代战将——李天佑,壮族史坛奠基人——黄现璠,岭南文坛一秀——秦似,广西摩崖石刻“活字典”——林半觉,饱蘸漓水写丹青——叶侣梅,艺海之光——李骆公,西部歌王——王洛宾,当代青年楷模——李向群,“左联”作家——林焕平等”[9]。这许多活动在桂林历史上的名人,有政治家、军事家、革命家、爱国英雄、民族志士、清官贤吏,更多的是文化艺术战线上的名人,他们来自全国五湖四海,其中大多数是外省人士,也有少数几位美国、苏联、日本、越南的友人。其中属于桂林和广西本地人士的有赵观文、曹唐、曹邺、蒋冕、吕调阳、石涛、陈宏谋、陈继昌、王鹏运、况周颐、唐景崧、靳永芳、李征凤、苏曼、罗文坤、李宗仁、白崇禧、李济深、马君武、阚维雍、陈济桓、周子昆、白鹏飞、小飞燕、朱荫龙、周祖晃、梁漱溟、李任仁、李天佑、黄现璠、秦似、林半觉等人,仅占上列人数的十分之四,越到近现代,桂林和广西籍人士比例越大。祖国中原和江南名人和广西籍人士带来的多元文化,在桂林这块土地上交汇结合,彼此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趋先进,为创造桂林和广西的历史文化,为保卫家乡抗击外敌,谱写了动人的篇章。如唐代李渤这位北方名士在桂林期间整修灵渠,修建风景,开发隐山名胜,和桂林人民结下了割不断的深情厚谊,当他奉调回北方时,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如云不厌苍梧远,似雁逢春又北归;惟有隐山溪上月,年年相望两依依。”[10]“常叹春泉去不回,我今此去更难来;欲知别后留情处,手种岩花次第开。”[11]读后令人动容。出生于江南名城苏州的南宋爱国主义诗人范成大在桂林为官期间政绩卓著,热爱桂林的风土文物,离桂后写下了不朽的名著《桂海虞衡志》,向世人介绍和宣传桂林。千百年来,北来文人名士和桂林人民有的是深情厚谊,看不到彼此有任何矛盾争斗的痕迹,是古代和谐社会的一个典例。多元文化在桂林互相交融,互相吸收,和谐结合,共同谱写了桂林的历史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兼容并包、丰富多彩、和谐、团结、凝聚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

(三)各民族人民的和谐团结

作为祖国南疆明珠的桂林,今天包括了市区和十二个县,居住有数以百万计的汉、壮、苗、瑶、回、侗等各族人民。翻开两千多年来的桂林历史,我们看到的是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团结联合、互相学习、共同开发建设美好家园的现象,而看不到社会内部发生的大规模起义争战、分裂动乱的情景;即使发生家破人亡的战乱,也是各族人民同仇敌忾,保卫家园,反抗外族压迫和外国侵略的战争,如清初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抗战时期的桂林保卫战等。这确实是在祖国历史上罕见的。

桂林各族人民两千多年来形成的汉民族永远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永远离不开汉民族、少数民族间也永远离不开的强大的和谐、团结,共同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近万年前桂林大地上居住的甑皮岩人创造了我国最早的陶器;桂林群山上的全国规模最大的两千多件摩崖石刻反映了各族人民的历史文化;具有汉、侗、壮、苗、瑶各族风格的拱桥、风雨桥、鼓楼、寺庙、祠堂、宝塔等建筑错落杂处;灵川、阳朔、灌阳等地的汉族古民居与少数民族的干栏建筑交相辉映;造福人民两千多年的兴安灵渠成为汉族人民和少数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勤劳智慧的结晶;古代麻布、蕉布、竹布成为远销全国的受人民欢迎的衣料;壮医、瑶医、苗医、中医的结合提高了传统医学技术;彩调、傩戏、桂剧、文场的流行象征着各族戏曲的百花盛开;多种村规民约的并存维护了传统社会的秩序和稳定;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反映了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米粉、油茶和“桂林三宝”等名食名产创造了闻名的各族饮食文化;尊老爱幼、尊师爱生、爱乡爱国、热情待客的淳朴民俗传承了各族人民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汉族和少数民族就是在桂林这块神奇的祖国西南疆热土上,创造了和谐、团结、凝聚的动人历史,谱写了桂林历史一曲曲动人的篇章。如果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是大自然给人类留下的瑰宝;桂林两千年历史的和谐精神,则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成果。桂林作为世界驰名的风景旅游城和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两者不可分离,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和谐相处创造出来的完美结合的典型。

广西学术界公认:广西历史文化具有“开放性或包融性,即开放的民族文化品格”;“宽容性,即宽容的民族文化心理”;“坚韧性,即坚韧的民族文化精神”;“创造性,即不断开拓进取的文化生命”。[12]这些文化特征在桂林表现得更为明显、突出。今天,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任务,桂林历史上形成的和谐传统和精神必将对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积极的影响,桂林和广西各族人民必将在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征程中取得伟大成果。



作者简介:钱宗范,1937年10月生,江苏苏州市人,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广西师大宗法与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长,获得国务院第一批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史、清前期史、宗法文化史、地方民族史和史学理论。

[  参  考  文  献  ]

[1]翦伯赞:关于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北京:光明日报,1961.9.20。

[2]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第一卷(前言),第3页。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8。

[3]桂林师专学报,2006.2;并收入中共中央党校主编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优秀论文集》,2007.1(将出版)。

[4]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5.2。

[5]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5.4。

[6]虞舜文化研究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2。

[7]百色学院学报,2007.1(将刊登)。

[8]黄家城、陈雄章主编:漓江史事便览·序言,第3页。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11。

[9]沈丰明:历史文化名人在桂林(画集),第1—162页。广州:新世纪出版社,2005.4。

[10]李渤(唐):留别隐山诗。见黄家城、陈雄章主编:观石读史,第230页。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5。

[11] 李渤(唐):留别南溪诗。见黄家城、陈雄章主编:观石读史,第308页。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5。

[12]李彦福主编、钱宗范修改审定:广西历史文化·写给同学们的话,第1—2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

Qian Zong-fan(College of Historic Culture and Toutrism,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541001,Chin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魅优论文范文网 ( 琼ICP备10200388号-7 )

GMT+8, 2024-5-13 11:02 , Processed in 0.08880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