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优论文范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0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外国文学] 论20世纪美国文学中双角色人物模式的原型移位

[复制链接]

5154

主题

515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56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2-19 10:50: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 引言

  美国作家斯托夫人于1852年创作出版的《汤姆叔叔的小屋》是一部反映美国19世纪的废除黑奴运动的经典作品,自出版以来不仅受到美国人民的广泛喜爱,还成为当时除了《圣经》以外的最畅销作品,在发表的第一年里,仅美国本土的销量就达到了30多万册;在英国出版以后,也深受好评。该小说至今被翻译成了40多国的语言文字,在世界各地畅销不衰,经过时间的考验,真正成为了一部跨时代的巨作,为世界人民所喜爱,远远超越同时代的其他小说。

  使这本小说成为同时代经典的理由不仅是因为作者出色的文笔和精彩的情节安排,最主要的是,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奴隶制度,即奴隶与奴隶主之间不可调和的关系。该书在美国本土的影响巨大,甚至有学者称之为引起美国南北战争的文学导火线,以至于日后,林肯在接见斯托夫人时,曾说到:“原来你就是那位引发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

  这部小说自从在上世纪初被引入中国以来,最初被翻译的名字是《黑奴吁天录》,由林纾和魏易先生所翻译,在以后的翻译中,被黄继忠先生翻译为《汤姆大伯的小屋》。这部作品自从被翻译成中文以来,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和令人深思的思想内涵,感动着中国的亿万读者。同时对它的研究也在不断地进行着,主要的研究方向分为两个:一个是主要研究该作品在废奴文学运动中的艺术和历史地位,另一个是研究该作品在西方的文学界与《圣经》的联系:值得注意的是,斯托夫人在书中曾经有多达70多处引用了《圣经》原文及故事,想来与她从事神学院教授及为《圣经》学者的丈夫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基督教徒所顶礼膜拜的《圣经》,就是在吸收其他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一部突出神话故事的巨大宝库,它不仅是流传于历史的不朽之作,更是成千上万的人们的精神食粮和道德准则。理解该作品中的人物在《圣经》中的代表人物,与其他国家对这部作品的研究不同,很少涉及到西方宗教对作品中所反映的黑奴体制的影响关系。本文将在借鉴其他研究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文学理论家诺思罗普·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对该作品中的人物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进而探讨宗教因素在美国黑奴制度中所扮演的角色。

  二 奴隶主的形象——残暴与仁爱

  1 雷格里——凶残的典型

  雷格里就是《圣经》中的魔鬼在这部小说中的代表,他的名字后来成为了贪婪和残暴的代名词,凶恶的他的眼睛总会发出毒蛇的绿光,对待自己的奴隶,就像是悬在奴隶头上的一把铁锤,无时无刻不掉下来锤打他们,并不理会他们的死活。他自己以及他的庄园被斯托夫人称为是“黑暗之地”,“这是一条早已经被人忘记的小路,风在路两旁的黑暗的小树林中穿过,小路向前延伸着。再往前走就是一块沼泽地,一眼望去看不到边际,在沼泽中密密麻麻地长着那些怪异的树木,在它上面还生长着黑色苔藓,就像是披着黑纱的魔鬼站在漆黑的夜色中。在那繁茂的水草中似乎还游走着黑色暗花的摩克辛蛇。”雷格里的庄园里还有一大批的打手,稍有不如意的地方,就肆意地惩罚奴隶们。在这样恐怖的环境下,奴隶们人人自危,时刻面临着死亡的威胁,这不仅是对身体的折磨,更是对心理的折磨。

  雷格里就是这样一个毫无人性的主人,虽然他声称自己不信教,并且全力打压以汤姆为代表的深受上帝基督教影响的奴隶们,可是,在潜移默化当中,我们还是能看到他身上受到基督教影响的影子。“尽管现在的他残暴无人性,可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的母亲还是会每周带着他去教堂,在礼拜的钟声中,虔诚地赞颂对上帝的忠诚。”从小他的母亲对他进行的是基督教的教育,尽管从表面上,似乎这种教育对他的作用不大,但他也不是一个完全脱离基督教影响的奴隶主。

  2 乔治——新型的奴隶主

  在小说中,乔治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形象,虽然他是奴隶主,但是到了故事的最后,他慢慢地发展成了一个要坚定废除奴隶制度的改革者。作为故事刚开始的汤姆的主人亚瑟的儿子,乔治与父亲一样,是一位亲和的仁慈的奴隶主,典型的南方绅士。他小时候会去汤姆的小屋做客,教汤姆学习,衷心地喜爱和依靠汤姆。后来,汤姆被卖掉以后,激发了他对买卖黑奴的行为的反感和不耻,并下定决心总有一天要赎回汤姆。但是当他赶到时,汤姆已经被残忍的雷格里打死了,他对着汤姆的墓碑说:“请上帝作证:我将尽我的全力,把这个令人诅咒的奴隶制度在这个国家消灭掉!”这时,汤姆的死讯彻底地改变了这个年轻人的思想,从一个单纯想解救一个奴隶的想法转换成为解救全国奴隶的想法。

  在乔治身上,基督教的关于仁爱的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并促使他从开始的同情黑奴,到后来的解救汤姆,到最后的愿意尽全力在这个国家消灭奴隶制度。在这一整个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乔治的消灭黑奴制度的决心不断地坚定,我们不能忽视基督教在乔治的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乔治从小接受基督教的教育,注定使他不能成为雷格里那样的人,并逐渐地建立起废除黑奴制度的坚定决心。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基督教对于以乔治为代表的这样一群人起到了促进他们觉醒的作用,在人类进步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此时的基督教扮演起了推动废奴运动的角色,顺应着时代前进的步伐。以乔治为代表的人们在这样的变化下,革命性不断地增强,坚定了人们废除奴隶制度的信心,成为不可避免的社会发展趋势。值得深思的是,乔治在本书中的变化,纵然是因为他的人生经历中汤姆的影响,但是在一个生来就是资本主义统治阶级的人来说,这样的思想历程的改变还是很不简单的。

  三 小人物的形象——顺从与反抗

  1 汤姆——顺从的悲剧

  在历来的评价中,汤姆都是一个完美人物的代表,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信徒的奴隶。他从小生活在希尔比庄园,后来因为道德高尚成为了主管。他对上帝虔诚,经常向其他的奴隶传播福音,使他们的生活有所信仰,并分担他们生活中的困难和苦难。当主人谢尔比投资失败想卖掉他,当时身为主管的他完全可以逃走,但是想到他逃走了就会有其他的奴隶被卖掉时,他毅然牺牲了自己的自由。无论在如何艰难的环境中,他都没有放弃自己的信仰,与人为善,最后甚至处于他的对立面的人们都对他表示出了尊敬。其实,在某些读者和评论家眼中,汤姆就是小说中耶稣的化身。他有着和耶稣相似的经历,耶稣是被自己的徒弟出卖最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汤姆是被自己真心忠诚的主人卖给了黑奴贩子,受尽各种各样的磨难最后落了个惨死的下场。不管自己受到怎样的不公正的待遇,汤姆还是像耶稣一样用一颗仁慈的心来对待周围的人。
但在很大一部分人眼中,汤姆的这种坚韧其实是他内心软弱的一种外在表现,也是基督教对以汤姆为代表的懦弱的保守黑奴信徒的直接影响,他们受尽苦难却耻于抵抗,把所有的一切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人生经历。在那个时代,这是大多数奴隶们的真实写照。汤姆把对耶稣的忠诚变作对主人的忠诚,当他被卖掉时还在哭喊着,努力地表现着对主人的留恋,并不是怨恨。同时,对基督教的虔诚的另外一种表现是是表现在面对暴力时选择的不抵抗的默默忍受的行为,这种忍受在这些不抵抗的黑奴看来,是宗教赋予他们的一种“美德”。这种片面的基督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奴隶主控制自己奴隶的一种工具。

  2 伊丽莎——反抗的代表

  在这部小说中,伊丽莎有着和汤姆完全不一样的人物形象,她被人们比作是在《圣经》中在上帝的指引下出埃及的以色列人。伊丽莎是一个会反抗的人,当她知道自己的儿子要被卖给别人当奴隶时,毅然选择了带上孩子出逃,她认为她的行为是在上帝的指示下做出的,是上帝拯救她儿子与自己的正确行为,受到神的保佑。“正如太太说的,在这个世界上人的灵魂是最重要的。我的孩子也一样,他也拥有灵魂,可如果不带他走,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伊丽莎是由谢尔比抚养长大的,由于她拥有可爱的外貌和坚强的性格,因此深受谢尔比太太的喜爱。同时谢尔比太太也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但与汤姆不同的是,谢尔比太太对基督教义有全面的认识。自然而然,长期生活在希尔比太太身边的伊丽莎也潜移默化地受到谢尔比太太的影响,成为了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并对基督教义有着不同与汤姆的全面的认识。伊丽莎没有成为像黑利说的那样的女人——“对于那个女人,让你的太太买一个小礼物,或者一件衣服来补偿一下不就行了吗?”她并没有向命运屈服,向自己的主人低头,而是选择了积极地抵抗,而此时她的信仰基督教成为了她抵抗力量的源泉,给予了她无限的勇气和力量。

  从这些情节中可以看出,伊丽莎和汤姆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但是却对他们的信仰有着不同的解读方式,从而直接影响着他们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对于汤姆来说,对基督教的忠诚是他在生活中选择顺受的最理想的理由,这个时候,宗教就成了奴隶主维护自身利益的最有利的工具;对于伊莱扎,基督教成为她奋起抵抗,去争取人身自由的最好的工具,这时基督教对黑奴意识到自身的权利,在历史的进程中推动奴隶制度的瓦解起到的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环境不同,就会对基督教义的理解不同,人们就会在内心寻找最符合自己内心意愿的意思来理解。从这一角度出发,基督教在黑人奴隶中就有双重的角色,一是维护奴隶制度,二是推动了奴隶制度的瓦解。

  四 结语

  通过一部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我们就能看到基督教在美国的黑人奴隶制度中扮演的角色,无论从奴隶的角度,还是从奴隶主的角度进行分析,看起来似乎都是矛盾的。这种矛盾是人们对基督教的理解的差异不同导致的,是人们的宗教生活的经历不同导致的。虽然基督教对奴隶制度的影响是双重的、两方面的,但总的看来是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的,这种双重性最终还会以导向一边为结局,最终促使奴隶制度的灭亡。

  除了《汤姆叔叔的小屋》以外,在20世纪的其他的文学作品中,如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1939)、《伙计》(1957),以及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1977)等等,都是这种类似的两个人物的构成模式,在一个人物死亡的时候,另一个人物会最终理解他/她的的生存观,并会超越自我原来的境界,这种人物的构成模式被认为是双重人物模式。在现实或者别的作品中寻找这种双重的人物的原型,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出发让这一人物模式频繁地在上世纪的美国文学作品中出现,也是20世纪文学作品寻找重生之路的一种表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魅优论文范文网 ( 琼ICP备10200388号-7 )

GMT+8, 2024-5-6 05:56 , Processed in 0.08468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