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优论文范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9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外国文学] 庞德《诗章》中的“人间天堂”解读

[复制链接]

5154

主题

515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56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2-19 11:11: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键词:庞德诗章“人间天堂”
  摘要:庞德《诗章》对西方社会精神和生态危机进行了严肃的思考,对人类社会的命运进行了探索,而《诗章》就是他一生心路历程的记录。诗人心目中的“天堂”分为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的“天堂”体现了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探索过程。
  
  “我曾试图描述天堂/ 别动/让风儿来叙述/ 那就是天堂/ 请神灵们宽恕我/所创作的/请我爱的人们宽恕/我所创作的天堂”, 这是美国派诗人埃兹拉·庞德的鸿篇巨著《诗章》中的最后几句。整首诗以荷马史诗《奥德赛》中的英雄奥德修斯寻求家园为隐喻,他和奥德修斯一样经历了苦难,为的是寻找人类理想的精神家园,诗人的想象突破地域和空间的限制,历经地狱、天堂、仙界、人间,时间又横跨远古和现代,地域从希腊到,诗人苦苦追求的是人间的天堂,他在史诗中反复描绘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究竟在人类社会是否存在“天堂”?怎样的社会才是人类追求的“天堂”?诗人穷其一生对西方社会精神和生态危机进行了严肃的思考,对人类社会的命运进行了探索,而《诗章》就是他一生心路历程的记录。诗人心目中的“天堂”分为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的“天堂”体现了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探索过程。
  
  一、“神圣的永恒的世界”
  
  庞德在1927年写给他父亲的信中勾勒了这部史诗的框架,他考虑《诗章》有三部分组成:1.活人下阴间;2.重复;3.“神秘瞬间”。这个构思和传统史诗但丁的“神曲”不无相似之处。对天堂的描述也是但丁似的。因此在《诗章》的前五章、十五章、十六至十九章,充满了诗人对“天堂”的瑰丽想象,这个天堂是圣经中描绘的,也是文艺复兴时期许多作品所体现的主题,那是基督徒死后去的极乐之地,请看诗人《诗章》三中的诗句:“神飘浮在湛蓝的天空/ 耀眼的神灵,托斯卡尼,/第一道曙光在露水消失前出现/ Panisks, 从橡树中来/ Dyras, 从苹果树来/ Maelid①, 穿过树林,叶子充满低语/ 白云插过湖面,湖面上是神灵/ 水中是杏白色的泳者……”以上诗句中,我们看到的是传统的伊甸园景象:在祥和宁静的美轮美奂的环境中,天使们沐浴在永生的幸福中。这个由基督教所许诺的极乐之地是否真是人们所追求的终极乐园?庞德认为基督教是西方文明堕落的根源之一。特别让庞德嗤之以鼻的是基督教的人类中心观。在《诗章》(14/112)中庞德对基督教进行了辛辣的讥讽:“这儿耶稣的手指指向岩石/说道:这儿是世界的中心/(我向你保证,这事发生了,我,诗章的创世主)。”
  庞德认为正是这种西方社会把人类,把地球视为中心的宇宙观把人类引上了歧途。因此基督教是不可能把人类引向极乐之地的。在《诗章》(74/456)中庞德记录了他对传统天堂的放弃:“我不明白人们怎能忍受/有着画上的天堂在尽头,/没有了画上的天堂/晨曦普照绿叶。”怎样的社会才是人间的天堂?庞德的想象飞到了公元前七世纪的波斯城市埃克巴坦那。这里气候宜人,人民富足,曾经是两河流域的商贸和文明中心,也是西方人心目中的“人间天堂”。
  
  二、埃克巴坦那(Ecbatan)
  
  埃克巴坦那是波斯古国米底(Medes)的首都,传说是由英雄迪奥赛斯(Deioces)任第一任国王。庞德在《诗章》中反复提到了这个国度。在第四章,诗人写道:“赶骆驼的商人坐在梯子上,/俯视着埃克巴坦那整齐的街道,/达那厄!达那厄!/什么风是国王的风……”这几句诗把埃克巴坦那和一个神话故事联系起来。达那厄(Danae)是阿耳戈斯国王(Argos)阿克里西俄斯(Acrisius)的女儿,有一次阿克里西俄斯得知神的预言:将来会被达那厄的儿子杀死。为了逃避这个厄运,他造了一座铜塔,把女儿禁闭在最高层,四周没有窗户,只在塔顶开了天窗。美丽的少女内心痛苦,天天凝望着繁星,一天宇宙之神宙斯被少女吸引,变成一阵金雨,洒进塔内的卧室。就这样,宙斯常化作金雨和达那厄相会,并使达那厄生下了佩耳修斯(Perseus)。最后佩耳修斯果然杀死了自己的外公。对于一个传说中的“人间天堂”庞德反复把埃克巴坦那和这个神话联系起来有他很深的寓意。阿克里西俄斯试图违抗,违抗人伦的行为必招天谴。
  在诗人眼中,其实它并非是一个“天堂”,物质和商业的繁荣并非能给人们带来幸福的天堂。我们可以从很多细节体会到诗人的这个主题。赶骆驼的商人“俯视”“埃克巴坦那整齐的街道”。“整齐的街道”代表着这个城市的文明与繁荣。但“俯视”这个动词却别有意味,他的原文是“look down on”在英语中有着双关的含义:除了俯视,还有是蔑视、藐视之意。诗人蔑视这所谓的繁荣,后面一句“什么风是国王的风”,“风”是自然力量的象征,不是任何王权所能控制的。这里诗人用反问的语气对阿克里西俄斯试图控制自然,违反人伦的行为做出了严厉的谴责。在《诗章》的第五章,诗人更深化了这个主题:“ 巨大的,成堆的宝藏/ 埃克巴坦那,滴答,滴答,逝者如斯/ 新娘等待着上帝的幸临,埃克巴坦那/街道齐整的城市,武装的熙攘的人群,/ 奔向纷杂的事物。”这里“成堆的宝藏”“熙攘的人群”和静止的、等待着上帝的、被幽禁着的新娘形成强烈的对比,暗示着以违反自然,违反天伦为代价的发展与繁荣是毫无意义的,机械的“嘀嗒”声暗示了西方社会机制以崇尚理性为口号下的机械性。“武装的”人群也有它双重的含义:首先从字面上它可理解为真正身着武装的人群,这暗示了西方文明发展史所伴随着的频繁的争斗史,其次“武装的”人群也可以从比喻的层面上理解,暗示着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关系的异化。“武装的”(英语原文为armed)在这里巧妙地点出了现代社会存在的社会问题。在《比萨诗章》(74/445),庞德又写到了埃克巴坦那:“建造一个迪奥赛斯之城,它的台阶闪耀着星星的色彩。”迪奥赛斯是由米底人拥戴的国王,他以公正而著称。上任后他用和秩序来治理国家。因而使埃克巴坦那成为历史上让人神往的“人间天堂”。但联系第四章和第五章,诗人向我们指出繁华表面下的丑恶和危机。“天堂从来不是人工的”这一句话在比萨诗章中反复出现了四次(p458,p480,p488,p488,p548),表明了诗人坚定的信念:与自然脱离的发展是不可能给人类带来幸福的。
  在20世纪初西方社会工业和科技高度发展,庞德以一个诗人的高度责任感对现代性做出了深刻的批判。诗人以埃克巴坦那,这座西方传说中的人间天堂为例,揭示了西方文化危机的根源:牺牲自然,牺牲人伦为代价,片面追求物质利益和效益的最大化。虽然西方人创造了物质的昌盛,但这丝毫无益于人类生活的根本福祉。
  
  三、圣主统治的和谐社会
  
  庞德在《诗章》中批判了物欲横流的资本主义社会,他的目光投向了东方,他花费了七页的篇幅专门写下“中国诗章”从中国两千年的历史中来寻求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他历数了所有中国圣明的统治者,发现只有统治者遵循自然,爱护人民才能建立和谐社会。从远古时候起,有巢氏教会人们建造房屋,神农氏教会华夏民族耕作。为表示他的尊敬,庞德在《诗章》(263页)上用特大的中文写下了他心目中圣明的领袖:尧、舜、禹。并用下列诗句表达了他的敬佩之情:“爱太阳和雨水/ 观察什么星在至日/ 什么星在仲夏/ 禹,水的首领/ 黑土肥沃,丝绸来自商汤。”尧,遵从天道,禹疏通河道,顺水治水。这些伟大的领袖都能敬畏自然,顺应自然,是成功的典型。庞德也分析了一些王朝的覆灭。用特大的中文他写下了“夏”,并用短短两行归纳了夏的覆灭的原因:“夏!夏灭了,为的是触犯神灵,为的是人民的血汗。”(13/2650)这是违反自然的反面例证。
庞德又用了很大的篇幅,介绍了周朝的统治并用大大的“周”来结束第十三章。的周朝是他理想中的社会。它是中华古典文明的全盛时期。庞德深刻分析了它繁盛的原因:“敬听周公的建议,/ 让他的名字流芳百世/ 耕者有其田/ 不仅仅是耕作/ 蚕桑/ 定期开办集市/ 贸易带来丰盛,监狱空无一人/ 尧舜重现了!/农夫们欢唱!”这里庞德借周朝这个中华民族古典文明的繁盛期,提出了他理想的、和生态主张:政治上统治者能实行民主,倾听不同的声音;经济上鼓励贸易,并能发展多种经济,来维持和经济的平衡。
  
  四、天人合一的境界
  
  虽然一个英明的统治者可以给社会带来繁荣和富足,但这绝不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庞德认为人只有回归自然,才能真正获得自由和幸福。庞德用他的想象描绘了一个“桃花源”式的无政府社会。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他理想中的天堂有着桃花源般的自然环境:“ 小溪潺潺/ 炊烟袅袅/ 桃花倒映/ 夜色迷蒙/ 吠声相闻。”这里“小溪”“桃花”“炊烟”“吠声”都是中国晋代诗人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中描绘的标识性理想社会,那里的人快乐,安宁地生活,这个“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阡陌,鸡犬相闻”的社会成了中国知识分子心目中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也成了庞德心目中的“人间天堂”,这里没有政府,没有战争,人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
  如画的风景和自由的生活成了诗人心目中的梦想天堂。同一章中,诗人进一步详尽描绘了他的天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掘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正是诗人的理想生活。最后一句:“帝力于我何有哉”深刻反映了诗人痛恨权贵,痛恨压迫,向往宁静淡泊生活的心情。这种心情和中国知识分子几千年的梦想如出一辙,这是因为庞德深受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影响,他的《诗章》中约有十二章的篇幅专门谈中国,其中十三章专门写了《论语》中孔子和学生的对话。上世纪30年代,庞德著书立说,甚至两译《大学》,并翻译了全套《四书》和《诗经》,在比萨监狱《四书》和一本中文字典是他唯一的陪伴。儒家的生活理想早已深印在庞德的心中。《诗章》十三章记录了《论语》“先进第十一”二十五篇中著名的师生对话。几个学生言志,曾点的回答:“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②这是孔子的生活理想境界,也是庞德所追求的人生理想。
  
  五、天堂的失落
  
  1944年,庞德在一篇文章中写道:“40多年了,我始终在自己不要写出一部美国或者其他不同国家的经济史,而要创作出一部史诗,这部史诗始于黑暗的树林,经过人类罪恶的炼狱,最终走向光明。”③诗人穷其一生,试图寻找一个人间天堂,最后带给他的却是迷惑和失望。他写道:“我与世界争斗时/失去了我的中心/一个个梦想击得粉碎/我试图建设一个人间天堂。”寻求不到作者心目中的天堂,庞德陷入了悲观主义和宿命论,在《诗章》(113/807),诗人写道:“想想事情本该如此/流动,永不静止/地狱按运行/无人知道尽头。”人们唯一能做的是:“Pray, There is power”(祷告吧,会有一种力量)。
  
  结 语
  
  主义诗人庞德看到了现代化带给西方国家的繁荣,同时又看到了西方社会对物质和利益的高度追求给人类发展带来的精神危机和生态危机,诗人用他的一生谱写了现代主义里程碑式的著作《诗章》,在《诗章》中诗人跨越时空,跨越国界,苦苦寻求他理想中的人间天堂。从圣经中的天堂到西方传说中的波斯古国,到中国古代的繁荣帝国,最后庞德终于找到了他的人间天堂。那就是人们回归自然,在自然的怀抱里过着悠闲的生活。那里没有政府,没有压迫,没有对物质名利的追求,诗人认为只有这样,人们的心灵才能真正得到释放,才会真正获得幸福。《诗章》最后一句:“To be men not destroyers.”(人类不要成为破坏者)诗人最后一次发出了先知般的警示:任何破坏自然,违反人性的发展都将给人类带来灾难!
  
  ① Panisks是希腊神话中半人半羊的山林畜牧之神,Dyras是橡树小仙女;Maelid是苹果树小仙女。
  ② 《论语》,北京燕山出版社, p167.
  ③ William Cookson.A Guide to The Cantos of Ezra Pound (London & Sydney: Croom Helm,1985). Pxviii
  
  参考文献:
  [1] Ezra Pound. The Cantos of Ezra Pound. New York: New Directions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96.
  [2] William Cookson. A Guide to the Cantos of Ezra Pound. New York: Persa Books,Inc.
  [3] Carroll F. Terrell. A Companion to The Cantos of Ezra Pou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4] Edited by Irab Nabel.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Ezra Pou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魅优论文范文网 ( 琼ICP备10200388号-7 )

GMT+8, 2024-5-7 20:34 , Processed in 0.04579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