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优论文范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49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学] 解读社会演进日常生活中消费文化的美学意识形态

[复制链接]

5154

主题

515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56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09:05: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 要]随着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论文网代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消费文化日益进入到大众的常生活领域,塑造并控制着大众对生活、世界和自身的审美感受和认识。

[关键词]消费;消费文化;审美文化;意识形态

根据《文化研究新词典》对“消费”onsumption)的解释,早在人类学诞生之初,就一些资料涉及到有关消费的描述。不过在早期人类学研究中,消费只是一些问题的附属,从未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在那个时候,研究者更重视是生产和分配。通常人们都认为:生产在时序上于消费,因而蕴含着更多的社会关系。

于是,“消”在一定程度上被冷落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20纪80年代以来,消费开始逐渐得到人文社科研者的关注,学者们试图从本质上揭示消费活动存在的支配与操纵。一、消费与资本主义社会消费文化的变迁消费是指对商品的消费,而商品则是物质文的构成要素。消费源于需要,需要又可以被制。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一种典型的消费社会,其最质的特征是资产阶级以最大限度攫取财富为目,主动为大众制造需要。但是,“消费绝不仅仅是满足特定需要的商品使用价值的消费”。[1](P166)结构主义的理论来看,消费涉及到文化符号与征,消费不仅以需要为基础,也必然建立在欲望上。鲍德里亚把符号学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结合一起,在《物的体系》一书中给消费下了这样一定义:“消费既不是一种物质实践,也不是一种裕现象学,它既不是依据我们的食物、服饰及驾驶的汽车来界定的,也不是依据形象与信息的视觉与声音实体来界定的,而是通过把所有这些东西组成意义实体来界定的。消费是在具有某种程度连贯性的话语中所呈现的所有物品和信息的真实总体性。因此,有意义的消费乃是一种系统化的符号操作行为。”[2](P27)二十世纪后半叶,消费逐渐成为西方社会与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社会中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在后现代的分析范畴中,消费被看作主要的社会与文化过程,而消费主义则成为一种意识型态。费瑟斯通区分了关于消费文化的三种主要视角:第一种视角认为“消费文化以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扩张为前提预设”;第二种更为严格的社会学观点认为,“人们为了建立社会联系或社会区别,会以不同方式去消费商品”;第三种视角“关心的是消费时的情感快乐及梦想与欲望等问题”。在区分了这三种视角之后,他认为,“重要的是要着重研究变得越来越显著的消费文化,而不仅仅将消费看作是生产过程的顺理成章的结果”。[1](P18-19)可以说,消费文化的演变不仅仅是喜好、品位、生活方式、审美及购物习惯的改变,而且带来了人们对时间、空间、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等概念在认识和理解上的革命性转变。一个社会大众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的改变可从个社会的大众偶像的变化上窥见一斑,法兰克学派的批判理论家洛文塔尔正是通过对美国世纪流行杂志中的人传记进行抽样调查与史比较研究,将美国社会大众偶像的历史变迁相应的大众价值观念的渐变联系在一起。他发:二十世纪初期的20年中,传记主人公绝大多是来源于生产性领域的生产偶像,他们体现的一种个人奋斗的价值取向与人生观念,这在很程度上归功于鼓励创业、理性经营但制约消费、制奢华的新教伦理。就像马克斯•韦伯所说的样,“这种世俗的新教禁欲主义与自发的财产享强烈地对抗着;它束缚着消费,尤其是奢侈品的费。而另一方面它又有着把获取财产从传统伦的禁锢中解脱出来的心理效果。它不仅使获利动合法化,而且把它看作上帝的直接意”。[3](P134)从40年代开始,流行杂志中的传记人转向消费偶像,如体育明星、演艺明星,而他们过是时尚的先锋和取媚于消费者的商品。洛文尔认为,这个过程表明,在40年代,消费已经取生产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兴趣的中心,也表明物消费取代精神生活、追求享乐与舒适取代劳动创业成为人的生活目标。当然,这种革命性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资产阶级为了自身的发展壮大而制造和调整资主义消费文化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媒体成为产阶级消费意识形态得以在全社会蔓延浸淫的力武器,不同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与资本主义经发展的不同阶段相适应,从而促进了消费文化全球化发展:
(1)工业化初期,新教伦理、清教徒神以及对世俗享乐主义的遗弃等意识形态成为产阶级的盟友,旨在消除封建贵族长期以来养的挥霍浪费习气对社会的影响,从而有利于资的积累和不断的扩大再生产;
(2)为了进一步的本积累,资产阶级选择优先发展推广电话而不广播,这一方面是“禁欲”策略的延续,另一方面促进了都市化的发展,为消费文化的出现奠定基础;
(3)随着资本的扩大和商品的大批量生,如何扩大市场销售商品成为资产阶级面临的要问题,百货商场和广告是引导和刺激消费的要途径,它们的繁荣也标志着以“人欲”为核心资产阶级消费文化的初步形成;
(4)在资本主义费文化完全成熟的阶段,广播电视功不可没,它仅极度地张扬了商品的符号价值,而且消解了统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界限,从而使消费意识形态成为大众社会生活的主宰;
(5)先广播电视后电话的媒体发展模式使资本主义消费文化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深入人心,为全球化从文化上做好了准备。[4](P97-99)詹姆逊受到蒙代尔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分期方法(市场资本主义、垄断或帝国主义时期,以及后工业时期或多国资本主义)的启迪,创立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阶段”三阶段的文化分期方法。[5](P190-191)这三个阶段对应于三次扩张:国内市场和旧的帝国主义体系的扩张,以及在全球的第三次巨大的、规模空前的扩张。他宣称,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的第三次扩张,“一个全新型的社会已经到来并已开始,这个社会最流行的名称是‘后工业社会’(丹尼尔•贝尔语),但也常常被称作消费社会、媒介社会、信息社会、电子社会或‘高技术’社会,等等”。[5](P154)
二、中国大陆消费文化的发展与变化如果 说资本主义消费文化的发展有一个先抑制后诱导刺激的过程,中国大陆的消费文化也走过一个类似的历程。建国初始,百废待兴,由于物资的极端缺乏,人们都是“勒紧裤腰带”以饱满的革命热情进行生产建设的。肚子都吃不饱,消费几乎无异于浪费了。从大跃进到三年自然灾害再到文化大革命,人们始终在“建设社会主义,早日实现共产主义”的美好理想的激励下,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实行物资定量供应的时期,各种票证决定着人们的日常消费,即使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需要的东西。长期的物资匮乏使中国人非常注重节约,并视之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比如说,几乎每一个刚刚学会说话的孩子都能背诵李绅的《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与之相对应的是,追求消费和享乐一直被当作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而受到批判和抵制。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和提出,把中国社会带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随着一系列改革政策和措施的具体实施,人们的思想和干劲获得极大的解放,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带来了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小康目标深入人心,中国文化开始进入到一个新的世俗化的阶段。中国文化历来就有浓厚的世俗色彩,这是由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的历史背景决定的:“农业社会自给自足、封闭保守的特点使得人们特别看重人际之间的天然血缘关系,以致这种14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然血缘关系成为中国人用以支撑整个国家的基和维系全部社会成员的纽带”。[6](P187-188)新的历阶段赋予中国文化的世俗化以新的意义,“首先一种对偏激的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的反叛,…以一种更加实际和现实的观念来看待社会生。……另外,世俗化还指称随着经济的高速发,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和改善,中国会正在蔓延着一种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一种质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倾向”。[7](P301)近二十多年的消费意识形态在中国大陆的蔓延表现在许多面,再以大众偶像为例,把中国的情况与美国的一比较之后可以发现,“在中国,生产偶像向消偶像的转化以及相应的大众生活观念的改变是更快得多的速度完成的,差不多可以说是‘转眼间’。在80年代初期与中期,中国的主要媒体中偶像性人物是陈景润、乔光朴、陆文婷等生产性像,他/她们身上体现的是一种个人奋斗与积极取的生产性伦理。但是到了90年代,充斥于各大众流行报刊(比如《时尚》、《女友》等)的封面物与传记主人公几乎一律都是消费偶像——演界的各种明星”。[8](P74)当西方社会的学者们大谈“后现代主义”的时,中国大陆的学者则普遍认为,由于中国的悠久史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当代中国大陆的社文化呈现出前现代的(抑或传统的)、现代的以后现代的成分错综交织的形态,消费文化作为会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亦是如此。中国大陆消文化的变迁过程,我们大体可以划分为四种表:延续、变迁、颠覆和创立。实质上,这四种表征时间上并没有明确的先后顺序,每时每刻,它们是相互交织在一起,互为作用,共同发展的。对于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和归属感仍然在当的中国大陆消费文化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也原有消费文化得以延续的重要基石。例如,中国统的春节,虽然这些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以旅或其他的方式过节,但是贴春联、放鞭炮、吃年饭仍是大多数人心目中“过年”不可或缺的形;近几年来,人们的精神和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虽然有很多人抱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会的“老套”,然而看春节联欢晚会已经成为人根深蒂固的“习惯”之一。在传承文明的同时,中国大陆消费文化不可免地受到外来消费文化的冲击和侵蚀。一个越越明显的事实是,不光年轻人,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年人、老年人开始接受西方传统的圣诞节、情人节等节日。这代表了当前中国大陆消费文化的西方化倾向,也体现出中国大陆消费文化对于外来元素的吸纳和包容。人们最初是通过电视电影等各种媒体了解到西方消费文化的,因此随着跨国公司陆续进入中国市场,西方的消费方式、消费习惯也就自然而然地在中国得到推广。人们兜里装着各种各样的会员卡和银行卡,找寻VIP和“做上帝”的感觉。不过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由于中国地区差异较大,因此在消费文化的变迁上,往往是经济发达地区远远领先于西部地区。这无疑是在告诉我们,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物质生活的质量,与消费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消费文化是各种流行元素“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舞台,各种传统的、现代的、精英的审美理念被颠覆,流行文化大行其道,喜剧取代崇高成为中国当前审美的中心范畴。但是,颠覆并不是毁灭,而是从全新的角度诠释既有的现实。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香港演员周星驰主演的影片《大话西游》。剔除爱情,《大话西游》对《西游记》的“篡改”可谓是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正义、友情、师恩的背叛和解构亦达极至。人文主义也好,后现代主义也好,批判和反抗都是它们内在的核心力量,其目的就是否定权威和绝对真理,肯定以前所谓“不可能”的可能。诸如此类的颠覆更像是一种“启蒙”,尽管存在争议,但是周星驰及《大话西游》在大学校园的广大师生中拥有极高的支持率,在新浪、网易、搜狐、中华等网站上都有热心网友参与的、高点击率的专栏。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思想解放后的人们对于张扬个性的渴望。在延续传统、引进外来、颠覆正统的同时,中国大陆消费文化也在开创着新的领域,体现出新的生存发展观和人性进化的新要求。上个世纪90年代初,手机进入中国市场,短短十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拥有国。更令西方人想不到的是,手机的辅助功能之一的短信,在中国还具有着巨大的商业价值:中国大陆手机拥有量大约占全球的10%以下,而手机短信的发送量却能占到全球的1/3以上,仅去年除夕这一天,中国移动的短信发送量就达约10亿条,中国联通的短信量最少也在1亿条以上。这些数字的背后是这样一个事实:短信已演变为一种表达情感、节日问候以及游戏文字开心逗乐的工具。人们乐于接收那些诙谐的短信,并随手将它们转发出去,其目的就是153期游建荣 走向日常生活的美学意识形态一乐”。这种习惯不仅让人们喜闻乐见,而且也救了当时在美国纳斯达克股市濒临崩盘的中国大门户网站——新浪、网易和搜狐。综上所述,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里,中国大陆费文化表现出快速变化和更迭的现象,在这个态变化过程中,中国大陆消费文化不断寻求着的拓展、变迁和重建。三、走向日常生活的美学意识形态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当代中国和其他第三世国家都在受到西方后工业社会和后现代主义文的深刻影响。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先进的商业以及西方当代的生活方通过各种媒介展示在世界面前,即使在偏僻的落里也能感受到它的气息和影响。“由于消费在会经济和文化生活中日益重要和显著的作用,20年来,对消费文化的研究也逐渐从学术研究边缘进入到中心,受到来自不同学科、属于不同论派别的学者的广泛关注”。
[2]消费文化带给社会的一个重大变化是“当代常生活的充分审美化”。一个多世纪以前,英国美主义者倡导“为艺术而生活”(life for art' ske)的原则,寻求一种感性的、艺术的生存方式,达了一种非理性的冲动。不过,“唯美主义的日生活的审美化仅仅停留在理论倡导和个人实践面。而在当代,审美化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生活式。”[9](P209)当今艺术与生活的界线已经消失,术的价值已经渗透到社会与个人生活的各个方:“从广 告形象到服装设计,从室内装潢到城市划,唯美主义者在一个世纪之前所梦想的日常活的审美化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现实,而且其象化、艺术化的程度远远超出他们当年的想”。[9](P210)消费社会中这一被鲍德里亚称作“审美泛化审美价值的扩散”的现象,促使审美文化从少数美主义者的实践变为普通大众的自觉要求。对,李西建指出,“与传统审美注重精神性、情感感性等相比较,当代审美文化更加突出了消费性征。这里,所谓审美文化的消费性,指的是审美体在生活过程和生存方式上对审美文化产品的接使用和占有,它促使艺术和审美从过去那种定的神圣文化圈中走出来,更加贴近日常生活、众真实的生存状态。……从最本质的意义看,这审美文化的消费性表明了生活与审美的同”。[10](P43)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在休闲娱乐的消费方面有了更多的审美需求。一大批与生活艺术化领域相关的文化人生长起来,他们不断地消解着传统的和精英主义的艺术审美观,将审美理性原则和实用主义结合起来,成为时尚的“弄潮儿”。审美意识向非艺术领域的广泛渗透,促进了“当代人审美个性的生成,强化了他们积极的生存意识,使个人的精神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施展,从而导致当代人由传统的道德实用型人格向审美型自觉人格积极地转化”。[11](P136)应该说,生活审美化和美学生活化是有积极意义的:以审美的方式生活有助于人的存在向本真状态的回归;美学走进生活使它不再曲高和寡,满足了更多人的精神诉求。但同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这一现象的另一面:审美的泛化带来了审美价值的贬值,更有甚者,审美活动已渐变成控制人的感性存在的一种有效方式。十八世纪末,当席勒撰写《美育书简》时,他赋予审美对抗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力量。在他看来,审美能够以艺术的方式把人从物化及人性分裂的过程中解放出来,使人重新获得整体性。二百多年后,当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到后现代主义阶段后,“无意识以及美学领域完全渗透了资本和资本的逻辑”(詹姆逊语),美充斥着世界,但已不再是人心灵的慰藉,而成为待价而沽的商品,席勒当初寄希望于审美的批判力量和解放功能已难以寻觅。可以说,“从意识形态角度看,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所代表的常常是某个社会集团在占有社会文化资本的要求下对自身进行感性塑造的过程。对审美感性进行规范化、结构化是为自己取得主导地位的必要条件”。[9](P213)因此,不难想象,当资本家试图推广自己的消费意识形态以便更好地销售商品时,他们首先会利用各种媒介,通过大量的形象和符号重塑、规范、控制人们的感性领域,把人们变成听话的消费者。意识形态是抽象的观念,因此消费也就自然而然地被资本家和商人变成一种观念的行为,人们消费的不再仅仅物品,而是由各种形象和符号唤起的深层欲望的满足,消费社会进而也就成为一个由各式各样的媒介构建的符号体系。在鲍德里亚给消费下的定义中我们看到,“有意义的消费乃是一种系统化的符号操作行为”。与此相类似,费瑟斯通使用“消费文化”这个词是为了强调,商品世界及其结构化原则对理解当代社会来说具有16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心地位:“首先,就经济的文化维度而言,符号化程与物质产品的使用,体现的不仅是实用价值,且还扮演着‘沟通者’的角色;其次,在文化产品经济方面,文化产品与商品的供给、需求、资本累、竞争及垄断等市场原则一起,运作与生活方领域之中”。[1](P123)费瑟斯通还对鲍德里亚关于品—记号”的理论作了如下的阐述:“面向大众商品生产运动的重要特征,是在资本主义交换值支配下,原有的‘自然’实用价值消失了,从而商品变成了索绪尔意义上的记号,其意义可以意地由它再能指的自我参考系统中的位置来确。因此,消费就决不能理解为对使用价值、实物途的消费,而应主要看作是对记号的消”。[1](P124)商品的符号价值是身份、名望、风格、性的象征,商人通过把大众世俗的日常消费品高贵、奇异、美丽、浪漫等文化特性联系在一起,大众在消费的海洋中失去对现实的把握,沦落被操纵的消费机器。在资本主义社会消费文化演进过程中,广播电视和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体在不遗余力地强化张扬着商品的符号价值,当些符号形象充斥世界时,真实的问题变得无足重,人们也无处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传统的计划经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新形势下,伴随着息时代的到来,中国大陆的消费社会真正来临。以说,在市场经济强大力量的支配之下,当代社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把公民转换成了消费者。在样的消费社会里,每个人都很难拒绝消费的诱,但消费文化在为人们提供新的自由和快乐的时,也为人们设下了精神陷阱。就审美文化而,“消费性特征使当代审美文化成为日常生活本,成为人的一种本真、自然的生存过程”。[10](P43 )是,“那些以物欲满足和利益导向为目的的消,也常常生产、制造出畸形的文化消费行为,其动形式和效果或低级庸俗,或盲目愚昧。这些特殊的现象与状态,虽不能代表一个社会文化消费的全部,但它足以导致道德的滑坡、文化发展的畸形,软化和改变脆弱的人性,因而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10](P44-45 )承认消费文化这一趋势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并不意味着放弃清醒的价值评判。如果说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基本上就是一种文化批评,有着现实的批评性活动的特性。那么,消费文化的研究更是要主动、广泛地考虑到当代大众日常生活的具体利益和要求,站在现实文化的起点上,面向现实的文化存在与实践过程,以文化批评为自己的有效方式,直接介入到文化建设的具体进程之中。

参考文献
[1] 费瑟斯通.消费文化和后现代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2] 罗刚,王中忱.消费文化读本•前言[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4] 杨伯溆,李凌凌.资本主义消费文化的演变、媒体的作用和全球化[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1).
[5]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6] 姚文放.当代审美文化批判[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
[7] 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8] 陶东风.广告的文化解读[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
[9] 周小仪.论文网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消费文化[A].陶东风,金元浦,高丙中.文化研究[M]第三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10] 李西建.审美文化[A].张晶.论审美文化[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11] 李西建.重塑人性—大众审美中的人性嬗变[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魅优论文范文网 ( 琼ICP备10200388号-7 )

GMT+8, 2024-4-20 09:30 , Processed in 0.24326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