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优论文范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42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农林学类] 蓝色粮仓的概念特征及其演化趋势

[复制链接]

1149

主题

1149

帖子

349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49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4-29 14:56: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 要:蓝色粮仓以提供食用性海洋动植物蛋白和工业用原材料为目的,具有较强的生态脆弱性和立体化作业特征,其多样化的有效库存还呈现出总量不稳定和品质易腐烂的特点。蓝色粮仓有效库存总量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受限于资源、环境、技术和市场等因素的制约,未来经济体内部蓝色粮仓的建设完善更多地还要依赖于海水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蓝色粮仓;海水养殖业;海洋捕捞业;海产品

    加工业基于人口众多、耕地和水资源紧缺的国情现实,充分利用海洋水域资源,积极推进现代海洋渔业发展,大力建设“蓝色粮仓”是新时期积极开拓中国农业资源、增加食物供给总量的重要战略举措,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截至目前,“蓝色粮仓”仅出现在有限的领导讲话文稿或新闻报道之中,[1]尚未见到系统的理论研究文献。鉴于此,本文着重探讨了“蓝色粮仓”的基本内涵、本质特征、关联产业,以及演化趋势,尝试架构蓝色粮仓的理论分析框架,期望能够为当前我国蓝色粮仓建设工作的完善提供相关参考。

    一、蓝色粮仓的概念特征

关于“粮仓”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P.852)中其被解释为:(名词)①储存粮食的仓库;②比喻盛产粮食的地方。显然,粮仓更多地被认定为陆地上储存粮食的仓库或盛产粮食的地域空间。相比于前者的狭义理解,后者相对地拓展了粮仓的内涵边界。据此定义,狭义的蓝色粮仓显然可以认为是储存初级以及加工类海产品的仓库;广义的蓝色粮仓在一定程度上则可以认为是依托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通过人工增养殖、捕捞作业以及后续的企业加工等生产行为,安全地提供可食用海洋动植物蛋白和工业用原材料的蓝色海洋及其近岸滩涂区域。从海洋资源开发的角度审视,蓝色粮仓显然又可视为以海洋可利用动植物资源为劳动对象,以蓝色海域和沿海滩涂为主要作业场所,采取“耕海牧渔”的现代渔业生产方式,通过增养殖、捕捞和加工海洋生物资源,旨在为人类持续提供生活所需的初级以及加工类海产品和工业生产所需原材料的地球蓝色空间。相比于陆地粮仓的本质属性,蓝色粮仓的显著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蓝色粮仓生态脆弱性特征显著。相比于陆地农业的土地生产要素,海水养殖业、海洋捕捞业和海产品加工业的作业空间主要是海洋以及近岸滩涂区域。受海域气流、海洋潮流,以及海洋地质物理交互作用的影响,海洋水域与近海滩涂的生态环境表现出较强的生态脆弱性。在实践中,人类陆地积聚生活和生产所造成的各种废水、废料、废气的大量排放,不可避免地对蓝色海洋及其近岸滩涂地区产生或轻或重的环境污染,这势必或多或少对海水养殖业、海洋捕捞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最终对蓝色粮仓高效海洋生物蛋白的持续稳定充分提供产生负面冲击。

    2

、蓝色粮仓生产活动呈现立体化作业特点。相比于陆地农林牧业根植于土地载体进行平面生产的作业特点,蓝色粮仓主要关联产业对应的微观生产活动场所主要是蓝色海域和沿海滩涂区域。一般而言,海洋生物资源不仅具有较强的流动性,而且各类生物栖息的水层空间也具有差异性特征,由此导致旨在通过人为养殖、捕捞和加工等生产行为保障人类蓝色粮仓安全供给的微观生产呈现多层次、立体化的海域空间利用特点。

    3

、蓝色粮仓组成内容丰富并且多样化。由于人类对海洋及其近岸滩涂开发利用方式不同,蓝色粮仓的有效仓储不仅包括养殖海产品和捕捞海产品,而且还包括依托前两者进行简单或精深加工生产的加工类海产品。显然,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前两者属于海洋水产初级生产环节的产出,二者最终提供的都是鲜活类海产品,它们的区别仅在于实际生产方式的不同。与之相比,后者则属于产业加工环节的产物,其主要是对鲜活类以及冰鲜类海产品进行简单或精深加工的最终结果。若从海产品组成种类来看,蓝色粮仓的有效仓储又有提供海洋动物性蛋白的鱼类、甲壳类、贝类、头足类和提供海洋植物性蛋白的藻类的细分差别。这一方面使得蓝色粮仓的产品组成整体呈现多元化特征,另一方面也使得蓝色粮仓能够有效满足人类消费市场多元化的微观需求。

    4

、蓝色粮仓有效库存不仅总量不稳定,而且具有易腐烂的品质属性。仔细审视蓝色粮仓对应的细分产业组成———海水养殖业、海洋捕捞业和海产品加工业,不难发现,各个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产业经营特征。其中,单就产出总量来看,由于海洋渔业资源(人工养殖或自然生长的)具有生物性生长特点,所以海水养殖除了呈现周期性经营的特征之外,其产出水平一般也表现出不稳定性特点。对于海洋捕捞业而言,由于开放海域渔业资源具有流动性,所以海洋捕捞业的产出水平也具有不确定性。相应地,海水养殖业、海洋捕捞业总量不稳定的海产品产出进而又会导致海产品加工业最终产出也同样充满不确定性。总体而言,蓝色粮仓有效库存总量囿于资源、环境和技术的影响呈现不确定性特征,这客观上也使得蓝色粮仓对于缓解并最终解决人类粮食安全问题的贡献存在一定程度的折扣。另外,与陆地粮仓对应的大宗粮食产品不同,易腐烂是海产品尤其是初级海产品的固有属性。鲜活类海产品自离开栖息海域或滩涂时刻起,其内在品质就开始下降。由此,如何保障海产品品质进而确保较高的市场回报便成为蓝色粮仓建设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二、蓝色粮仓关联产业特征分析

由于人类对蓝色海洋及其近岸滩涂的开发方式不同,致使实践中出现了不同的海洋资源开发模式。

    根据蓝色粮仓库存组成特征分析,显然与蓝色粮仓建设直接关联的产业组成主要包括海水养殖业、海洋捕捞业和海产品加工业。然而,若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蓝色粮仓的关联产业就不仅包括上述三种产业,而且还包括在整个产业链条中与三者具有紧密经济关联的上下游细分行业,例如海水种苗产业、海洋渔业物资产业、海产品冷链物流产业等。

    (一)海水养殖业

与陆地意义上的农业生产相比,海水养殖业仅存在劳动对象和介质的不同,二者的本质内涵是相同的。

    [2

]相比其他生产部门,海水养殖业具有以下显著特征:1、海水养殖种苗从放养到成品收获需要一定的生长时间,导致海水养殖活动呈现明显的周期性经营特征。

    2

、海水养殖生产过程受作业海域及滩涂养殖容量的限制。
    [3]一旦海水养殖主体放养的种苗资源超过了既定海域及滩涂的承载力水平,通常会对养殖海域及滩涂的海产品产量产生不利影响。

    3

、海水养殖主体面临较大程度的自然风险。除人工可控环境下的海水养殖活动外,自然环境下的海水养殖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养殖海域及滩涂所在地气候条件的影响。一旦遭遇台风、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性天气,养殖海产品产量一般会受到负面冲击。

    4

、海水养殖依赖于养殖海域和滩涂良好的水体环境。在现实生活中,养殖海域及滩涂周边居民、工业企业等直接排放生活、生产污水的行为容易造成养殖海域及滩涂的外源性污染,而海水养殖饵料投放、养殖用药和养殖种苗排泄物的累积等又容易造成养殖海域及滩涂的内源性污染,[4-5]二者综合作用通常会对既定海域的养殖产出水平产生不利影响。

    5

、养殖海产品产量深受养殖技术水平的影响。

    在实践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养殖方式的选择。从20世纪80年代末网箱、网围、网栏、筏式、底播养殖技术的出现,到鱼、虾、蟹、贝、藻类混养、轮养和滩涂梯级养殖模式的推广,再到90年代后期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和陆基工厂化养殖的兴起,养殖方式的变迁使养殖海域和滩涂得到了立体开发、养殖产量逐步增加的同时,也显著增强了海水养殖活动的可控性和抗风险能力。第二,海水养殖物资(例如种苗、饵料、渔药等)的选择。不同种类、不同品牌的海水养殖物资一般存在明显的质量差异,蕴含高新科技研发力量的海水养殖物资的使用通常对应于较高水平的养殖海产品产量。

    (二)海洋捕捞业

一般而言,海洋捕捞业可以视为依托海洋水域空间,运用一定的物质技术装备,通过捕捞海洋鱼类、其他海洋动物,以及海藻类等水生植物获得海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相比于其他生产活动,海洋捕捞作业具有以下显著特征:1、对海洋自然渔业资源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作业海域若无可捕捞渔业资源,再先进的海洋捕捞物质技术装备也不能转化成有效的渔业生产力。显然,海洋捕捞作业的生产性质决定了海洋自然渔业资源在海洋捕捞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首要位置。

    2

、海洋捕捞渔获量不稳定。原因主要有三:第一、海洋渔业资源本身流动性较强,空间分布的不均衡特征决定了特定海域捕捞产量的不确定性。第二、捕捞海域自然气候条件的影响。海洋捕捞作业区域是变幻莫测的海洋水域,台风、海啸、风暴潮等不可控灾害天气时常发生,致使海洋捕捞生产面临严峻的自然风险,进而导致海洋捕捞产量难以稳定。

    第三、捕捞海域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开放的海洋水域中,海洋渔业资源自我生长的环境需要通常驱使它们远离受污染的海域,由此导致不同海域的捕捞作业产量随海域的受污染程度上下波动。

    3

、海洋捕捞作业呈现季节性变化特征。由于不同的海洋渔类渔汛不同,加之渔汛通常又较为集中、时间周期相对较短,导致海洋捕捞作业客观面临较强的时间约束,海捕作业的季节性变化特征较为显著。联系实际,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促进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沿海国家普遍实行禁渔期制度,此举无疑又人为地强化了海洋捕捞生产的季节性特征。目前,我国现行伏季休渔制度即为明显的例证。

    (三)海产品加工业

海产品加工业主要是指以海水养殖业和海洋捕捞业有效产出(包括海洋鱼类、虾类、贝类、蟹类和藻类海产品)为主要原料,通过简单或精深加工生产具有较高经济附加值海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根据加工工艺的不同,海产品加工业可划分为冷冻海产品加工业、干制海产品加工业、腌制海产品加工业、海洋鱼糜及鱼糜制品加工业及其他海产品加工业。相比于其他生产活动,海产品加工业具有以下特点:1、海产品加工业受原材料的影响产量波动性特征明显。养殖海产品和捕捞海产品作为生产要素进入海产品加工企业生产流水线,由于资源、环境和技术的作用使得二者的产量均具有不确定性特征,导致生产加工技术趋于标准化的海产品加工企业最终有效产出也难以保证稳定的规模,海产品加工成品数量通常随年份的不同上下波动。

    2

、海产品加工业具有资本技术密集的产业特征。在实践中,海产品加工业具有多种加工工艺。

    尽管加工工艺有简单加工和精深加工工艺之别,但综合来看海产品加工业整体上仍表现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部门。资本力量的雄厚与否、技术工艺的先进水平直接体现着海产品加工企业在整个产业内的经营地位。值得注意的是,海产品加工工艺的发明、引进和革新直接决定着整个海产品加工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是微观海产品加工企业经营效益实现的重要支撑力量。

    3

、海产品加工业对便捷高效的冷链物流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作为原材料的养殖和捕获海产品本身易腐烂,如此要确保海产品加工业原材料品质的安全和数量的充足,除了加大养殖和捕捞环节生产投入力度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及时地把鲜活或冰鲜的海产品从相关的养殖和捕捞经营主体手中运送到海产品加工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以冷藏货柜、冷藏集装箱、冷冻车、冷冻仓库等为实物对应的海产品冷冻物流链条就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有效保证了海产品加工业原材料内在品质的安全。所以,便捷高效的冷链物流是海产品加工行业规模扩大、经济效益提高的关键因素。

    4

、海产品加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潜力较大。海产品加工过程不仅产出标准化的规格成品,同时还附带生产一定数量的加工副产品,例如鱼头、内脏、鱼鳞、鱼骨、虾头、蟹壳及腐烂水产品等废弃物。相比较具有较高经济附加价值的加工海产品成品,对海产品废弃物的处理方式绝非目前实践中较为多见的随意抛弃或仅仅简单用于生产饲料鱼粉。诸多科学实验证明,许多海产品废弃物中存在数量不等且经济价值较高的药物成分。针对于此,加强海产品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工作,积极推广相应的适用性海产品废弃物加工技术,势必对海产品加工产业综合经济效益的提升产生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新洲,徐冰,董振国等.粮食安全需要“蓝色粮仓”[J].嘹望新闻周刊,2009,(43):34-35.[2]孙吉亭.中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3]董双林,李德尚,潘克厚.论海水养殖的养殖容量[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253-258.[4]陈书全.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渔业生态环境保护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2006,(6):38-40.[5]吴隆杰,苏昕.水产养殖业对天然渔业资源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2006,(1):20-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魅优论文范文网 ( 琼ICP备10200388号-7 )

GMT+8, 2024-4-19 23:59 , Processed in 0.06213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