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优论文范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0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学理论] 浅谈“新孩子”“新眼光”观照下的童真世界——池莉儿童小说《金与兰花指》

[复制链接]

5154

主题

515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56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2-26 09:27: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论文关键词:池莉;儿童小说;《金盏菊与兰花指》;小姑娘形象;关注儿童;理想

  论文摘要:通过对池莉儿童小说《金盏菊与兰花指》中小姑娘这一形象的分析可以发现,运用“新孩子”的“新眼光”现照儿童世界,对儿童世界深切关注,是作家池莉的教育理想,显示出其进步的儿童教育理念。



    在当代文坛上,他莉以女性特有的细腻而敏锐的视角,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性格各异、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纵观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我们发现,池莉对儿童的行为及同样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可以说,她对生活对人生的关注是全方位的,且对生活视点的把握也是独到的。池莉指出:“我们今天的这生活不是名著中的那生活,我开始努力使用我崭新的眼睛,把贴在新生活上的旧标签逐一剥离。”她认为自己是一个出生在单位宿舍的“前所未有的崭新的孩子”,“有一双新眼睛”,她要求自己“努力使用新眼睛”。这里的“新孩子”“新眼睛”意味着,作家坚定地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而不是成人立场上,叙写着一个个真实而独立的生命个体的客观存在。透过他莉笔下的儿童形象,我们不难发现,作家正是用“新孩子”的“新眼睛”关注着儿童世界,为我们描述出一个充满童真与童趣的美好世界,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家的教育理想及儿童教育观。

    池莉笔下的儿童形象并不算多,但每每读到,都会给人留下一点深长的回味与思索。她的一篇新作《金盏菊与兰花指》(《小说月报)2004年第1期)就是这样一篇意蕴丰厚,让人难以释手的好作品。

    小说叙写了一个四岁小姑娘虞硕果一天的成长经历。

    清晨,四岁的虞硕果“恬静”“欢喜”地醒来,好天气让她赏心悦目,她大声地宣称:“果果醒了!”。虞硕果醒了,她就不叫虞硕果了。三年多来,她认定自己只是“果果”,无论大人怎样教导、纠正、呵责,对她都无济于事。

    “果果醒了!”当虞硕果又一次宣布自己醒来时,发现独自处于一个空荡荡的家中,世界顿时变得不可解释了。惶恐使虞硕果开始自言自语地同爷爷、奶奶、妈妈、爸爸、弟弟说话,用把自己的亲人都寻找了出来,感觉着他们真实的存在。依赖这种踏实感,小姑娘向这个异常世界发出了豪迈的宜言:“果果不怕,怎么样?果果也不哭,怎么样?”

    情绪稳定后,小姑娘忽然发现自己的小手可以捏成拳头了。试探着捏了几次,越捏越有劲。于是小姑娘宣布:“果果要起床了。”

    起床后的小姑娘在屋子里欢喜地笑着、跑着,成功地把靠背椅拖到窗边,爬上椅子,一下子就看见了花园。花坛四周,一簇簇金盏菊正在盛开,小姑娘感受到致命的诱惑,看着金盏菊坚决地宣称:“果果要出去玩!”

    虞硕果第一次独自穿上衣服,去了卫生间,撒尿之后发现马桶还在冲水,心里又开始惶恐起来。小姑娘忐忑不安地与马桶又有了一场对话,最终绝望而逃。然而,大门从外面锁了,小姑娘诧异地大叫一声:“锁了!”意想不到的屈辱感使她的眼睛再度被泪水模糊。“果果不哭!果果就是不哭!”她倔强地叫着。马桶还在抽水,形势十分严峻,她艰难地爬上窗台,高声叫道:“救命啊!救命啊!果果要求救命啊!”一个路过的成年男子安尉并夸奖了她一番,小姑娘心田里滋生了对成长的无比羡慕与渴望。

    然而,上午九点多了,爷爷奶奶还没回来.小姑娘焦燥不安起来,一边跺脚一边高喊:“果果急了”。喊声招来了三个女人:年轻女人、中年女人、老黄黄。小姑娘请求她们找到爷爷奶奶,年轻女人的态度较冷淡,中年女人和蔼有耐心,小区清洁员老黄黄却借机发泄内心的不平衡。说来说去,谁都没能满足小姑娘的要求。失望之时,爷爷奶奶回来了,虞硕果狠狠看着所有人,就是不吭声。奶奶说:“看来我们果果今天的委屈受大了。”话音未落,小姑娘的痛哭决堤而出。“果果要哭了!果果就是要哭!”她宜布了此时此刻唯一的决定。

    小姑娘站着哭,蹲着哭,伏着哭,做着哭,不说话,纯粹地哭了一个半小时,直到累坏了自己,坠人了睡眠。经过一个香甜的长长的睡眠,上午所有的经历都沉淀在中了。睁开眼,小姑娘心满意足地宜称:“果果醒了!”,接着便理直气壮地宜称:“果果玩去了!”今天没有谁再敢用繁文绍节来要求虞硕果。

    小姑娘展开双臂,鸟一般飞了几圈后,摄手摄脚接近了金盏花。她早就想要一朵金盏花了,尤其是今天。小姑娘选中了一朵闪耀着晚霞金光的金盏花,伸手采摘时,小姑娘发现自己的手指居然是一朵花的形状—一朵漂亮的兰花指。小姑娘被自己惊呆了,接着开始了手的,今天所有的痛苦与不幸,都被彻底遗忘。

    从以上摘要中可以看出,小说中的小姑娘是一个具有鲜明独立个性的生命个体。她那简洁而特别的宣称式的句式.任性而率真的动作行为,反复多变的活动,以及单纯稚气的思维特点,无不充满着一个四岁小姑娘所独具的特色。这一切,在作者笔下,都被描摹得活灵活现,读来真切可信,令人感动。反复读之,依旧耐人咀嚼,回味不已。

    如今早已身为人母的池莉,虽已过中年,但对孩子的世界仍有着独到而准确的把握,我想这与作家的立场是分不开的,那就是始终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说话,用孩子的眼睛来观察世界。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以池莉在另一篇小说(化蛹为蝶》里塑造的孤儿小丁形象为例来做简单讨论。《化蛹为蝶》中的小丁从小在孤儿院长大,一直忍受着那里严格管教制度的约束,深深体会到被管制的痛苦,所以成年后的小丁打算再建孤儿院时,把孤儿院移址到乡野味很浓的郊外,那里有孩子们喜欢的鸡、鱼等小生命和绿色的蔬菜,以及郁郁葱葱的树木等。孩子们真正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可以不叠被子,可以随意打赤脚,还可以漫山遍野疯玩疯闹;成年后的小丁顺应孩子天性,创造了一个儿童乐园.孩子们在那里自由、快乐、健康地成长着。这是小丁理想中的儿童乐园,也正是池莉理想、教育观念的具体体现。

    池莉说:“我经常想:成人在看待孩子的问题上是多么幼稚无知啊!”其实相似的看法也曾被鲁迅先生论述过:“凡一个人,即使到了中年以至暮年,倘一和孩子接近,便会踏进久经忘却了的孩子世界的边疆去,想到月亮怎么会跟着人走,星星究竟是怎么嵌在天空中。但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是好像鱼之在水,游泳自如,忘其所以的,成人却有如人的尧水一样,虽然也觉到水的柔滑和清凉,不过总不免吃力,为难,非上陆地不可了。”先生又说:“孩子是可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人蚁穴……。”(《且介亭杂文·看图识字》)的确,儿童的精神世界,儿童的兴趣爱好和成年人有着显著的不同,他们思想单纯,爱僧分明,好奇心强烈,想象丰富,向往追求美好的事物。但是,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从来没有把儿童当作独立的生命个体看待,儿童只是成人的附属品,缺少独立的人格和新生命的价值。按照传统的思维习惯,所谓“孩子”,不过是“缩小的成人”或是“没有长大的成人”。对此,鲁迅先生表现出了高度的重视,是他最先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阐明了自己的儿童教育观:“往昔的欧人对于孩子的误解,是以为成人的预备;中国人的误解,是以为缩小的成人。直到近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的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所以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孩子为本位。”(《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鲁迅所生活和战斗的时代是非常黑暗的时代,所以“以孩子为本位”的理论观念的提出既是对整个不合理的制度的彻底批判和否定,也是从中华的前途着眼,把孩子的问题和民族的前途联系在一起所进行的理论思考。先生曾热切地期望新的一代成为“‘人’的萌芽”,热切地把改革社会的希望寄托在年轻一代身上。他认为:“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看十来岁的孩子,便可以逆料二十年后中国的情形;看二十多岁的青年,便可推测他儿子孙子,晓得五十年后七十年后中国的情形。”(《随感录二十五·热风》)他确信将来“是子孙的时代”。所以他怀着深切的愿望向人们发出了诚挚的呼吁:“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让他们“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如今,一个世纪过去了,时代已跨人了21世纪,人们的许多观念包括儿童教育观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然而,同样的呼吁与期待又何尝不是今日许多具有进步教育理念的作家们的呼吁与期待呢?池莉在小说(金盏菊与兰花指》的结尾这样写道:“人夜,在虞硕果的床头柜上,一只小花瓶,半瓶清水,插了一支金盏菊。一个揭望幸福与美丽的未来女人,正在成长。一个探索幸福与美丽的未来女人,正在成长。无论你相信与否,这枝仰望夜空的金盏菊,它都是一个虔诚的祈祷:善于创造与发现的孩子,善于执著和努力的孩子,你必定获得欢喜,必定获得今夜的安睡与祝福,以及往后无数个夜的安睡与祝福。”“孩子,我们要做个欢喜的人,对吧!”这里,池莉所提出的“我们要做个欢喜的人”与鲁迅先生所倡导的“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的儿童教育理念,可以说是一脉相通的。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鲁迅先生所倡导的“以孩子为本位”的教育思想已发展成为“以儿童为中心” 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把儿童作为世界的中心、重心,要了解儿童心理,尊重儿童人格,照顾儿童兴趣,发展儿童个性,丰富儿童精神生活。可见,人们已经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对青少年儿童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又如何来实施素质教育呢?儿童告诉我们:儿童素质教育着眼于开发儿童的潜能,以完善和提高他们的内在身心品质为根本目的。在教育实践中,应重视陶冶他们的情操,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在潜移默化中使他们逐渐确立起理想和信念,增进素养,达到身心全面而和谐的发展。然而,今天的教育状况又是怎样的呢?今天的青少年儿童所享受的是有史以来最充裕的物质生活,享受着父母乃至祖辈几代人的精心呵护,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无优无虑的生活,但是他们获得了真正的幸福与快乐了吗?他们肩负着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美好心愿,肩负着师长们各种各样的理想,他们在长翠们严格的监管之下,奔波于家庭、学校及各种名目的培训班之间,失去了他们那个年龄应有的自由、活泼、欢乐、幻想,他们没有了童年时代所应有的天真烂漫、童真童趣。他们在不停地学习,但失去了学习过程中应有的快乐,最终使他们视学习为畏途。即使有些孩子能考出高分,也具备琴棋书画等技能,却缺乏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敢于拼搏的勇气,缺乏必要的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事实证明,有多少中国孩子因为适应能力差、自理能力弱、创造能力低而洋相百出,又有多少孩子由于心理素质差而酿下种种悲剧。

    新的时代需要的是身心健康,创新能力强的孩子。只有那些“善于创造与发现的孩子,善于执著和努力的孩子”,才必定获得真正的“欢喜”,“必定获得今夜的安睡与祝福,以及往后无数个夜的安睡与祝福”。他莉用她的作品阐述了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种种欢乐与痛苦,用一个孩子的成长故事阐明了自己作为“新孩子”的新思考,体现了一个成年女作家对当代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与思考,这对成人家长们该有些启示作用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魅优论文范文网 ( 琼ICP备10200388号-7 )

GMT+8, 2024-4-27 21:29 , Processed in 0.05131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