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优论文范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56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金融研究] 金融该如何支持我国民营经济发展

[复制链接]

2350

主题

2350

帖子

710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10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22:47: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金融该如何支持我国民营经济发展




  民营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肌体中最具活力和生命力的一个亮点,已成为支撑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与这种情况相适应,对民营经济的金融支持问题,也愈来愈引起经济和金融理论界的高度重视。这一问题的解决对缓解目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克服通货紧缩,实现经济的稳定和高效增长,是十分必要的.

一、对民营经济地位和作用的基本评价

  民营经济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表现在它对实质经济的贡献上,还表现在它对制度创新,即对改革所发挥的推动作用和示范效应上。然而迄今为止,对民营经济的评价却存在着只注重前者而忽略后者的倾向。实际上,只有将这两方面联系起来综合考察,才有可能得出全面、科学的结论。

  1.民营经济既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动力,也是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和完善的经济基础

  党的十五大对民营经济的定位有了重大变化,即把民营经济由原来国有经济的必要补充,改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对民营经济社会角色的重新定位,是对传统经济理论的重要突破,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所有制理论,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对民营经济改革以来发展实践的科学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的整体实力不断壮大,经营范围不断拓宽。民营经济不仅在工业、商业、饮食等传统产业中站稳了脚根并且羽翼渐丰,而且涉足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和科技、教育、信息等新兴领域,成为这些行业的一支生力军。1995年以来,民营经济对GNP新增部分的贡献占60%,对新增就业机会的贡献占70%左右。同时,它对国家财政的贡献率也稳步提高。在整个国民经济中,除国有和集体之外的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六五”期间为1.9%,“七五”期间为8.3%,到“八五”期间已达11.4%。到1998年,个体私营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8.8%,远远超过国有经济(28.5%),也超过了集体经济(38.3%)的比重。在商业方面,纯个体部分的销售额已达到10802亿元人民币,接近国有和集体之和10851(6021+4830)亿元。1998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额增加853亿元,而个体商业就增加290亿元,占69.6%。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民营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已不再是“半壁江山”而是四分天下有其三,甚至更高。大量生动的事实说明:在内需不振,出口形势严峻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哪些地区民营经济的比重大,发展快,效益显著,其经济增长速度就高,失业率就低,财政日子就相对好过,经济运行的总体质量就好。民营经济已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民营经济与市场有着天然的和本质的内在联系,是构成市场经济的基本成份和现实要素。由于缺少国家的政策庇护,经营风险完全由自身承担,因而与国有经济相比,民营经济对市场的依赖程度更强,与市场的结合也更为紧密。一方面,作为重要的市场主体,民营企业的经营规模、经营范围和经营行为的合理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市场的深度、广度和规范程度;另一方面,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市场发育程度的提高,又为民营企业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有利于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民营经济发展与市场经济建设互相制约,紧密联系。民营经济的勃兴壮大,是发展市场经济,确立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

  2.民营经济发挥其所具有的制度创新优势,能够推进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不容否认,部分民营企业也存在产权关系模糊的问题。但就大多数民营企业而言,其产权制度还是明晰的。民营企业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求平衡,自我发展财产约束是硬的,经济利益是独立的。同时,民营企业具有灵活的经营机制和较有效率的分配机制,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并且受单一市场信号的调节。民营企业经营特点和自身作用的发挥,即促进了市场体系的功能完善和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同时又在客观上为国有企业提供了示范,使国有企业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市场的竞争压力,从而有助于推进国企改革,加快国有企业向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微观经济主体的转化过程。民营企业对改革的推进,对建立新体制的贡献,还有很重要的一面就是重组要退出竞争性行为的国有企业资产,比如以法人身份购买国有企业的股份。特别是在国有中小企业出售时,除了国企职工购买,主力军大概就是民营企业了。

  3.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造就一支庞大的企业家队伍

  处于体制转轨时期的中国,富余的是行政官员,缺少的是有胆识、懂技术、会管理的高素质的企业家。能不能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数量充分的企业家队伍,不仅关系到单个企业的经营绩效,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关系到体制转换效率和总体改革的进程。而民营经济则是企业家成长的肥田沃土。一大批具有现代经营意识和经营才能的企业家,在市场经济的风雨中脱颖而出。他们是民营企业的带头人,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但是,也应看到,目前,我国还缺乏有利于民营企业家成长的制度性条件(对国有企业经营决策者也是如此),需要通过改革加以完善。

  4.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推动社会的科技进步

  和大中型国有企业相比,大多数民营企业在创办时设备陈旧,技术水平不高。但由于民营企业有炽热的追逐利润的内在冲动,加之其无时无刻不强烈感受到来自市场的竞争压力,因而有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愿望。民营企业在经营上有高度的自主权,受不合理的行政干预较少,这又为其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了有利条件。一些民营企业不惜重金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新设备,或高薪聘请技术人才,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总之,民营经济与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全局直接相关。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其地位和作用还会进一步得到强化。然而这种强化有赖于各方面的支持,其中金融支持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应该站在推进改革与发展这样一个战略高度,来认识对民营经济的金融支持问题,努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的金融环境。

二、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民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金融业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经济与金融之间关系的具体反映与缩影。民营经济发展了,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相应增加,经营效率与质量就会得到改善。反过来,金融机构对民营经济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支持,也会给民营经济注入“第一推动力”和持续动力,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两者互相依存,相辅相成。但是,多年来,受国家宏观政策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信贷运作思维方式的影响,加之对民营经济存在社会偏见,因而我们实行的是带有明显的所有制歧视的金融政策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

  1.在信贷政策上,存在所有制歧视

  信贷资金分配过度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倾斜,而民营经济嗷嗷待哺,却得不到应有的信贷支持,对民营经济的信贷投放规模与其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极度不相称.1996年,我国实行的国有企业主办银行制度,实施结果有违初衷,强化了“资金供给制”——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吃银行资金“大锅饭”所形成的资金依赖关系,动摇了银行在改革后所造成的商业化经营原则和财务核算观念。同时,它也强化了信贷资金分配中的“唯成份论”倾向,制度安排上把民营经济置于与国有经济完全不平等的地位。从信贷资金分配结构看,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投放与民营经济多样化的贷款需求也很不相称。金融机构对民营经济的贷款,基本上限于流动资金贷款,民营经济对技术改革资金的需要难以得到满足。在贷款管理上,对民营经济的贷款审批也较之国有经济严格得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组成的正规金融体系,对国有经济贷款的相当部分是信用贷款,不需要提供任何抵押品和担保。而民营企业则不仅根本享受不到信用放贷的优惠,即使有足够的抵押品和可靠的担保,要获得贷款也往往难以如愿以偿。这种做法的一个基本的逻辑前提和理论根据,是认为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都姓“公”,贷款放错了是方法问题,它是背离市场规则和有关法律的。
 2.在利率政策上,同样存在所有制歧视

  政府和央行对国有企业给予较多的利率优惠,而对民营企业则不实行。在实行浮动利率时,对民营企业的浮动幅度也往往比国有企业要高。少数金融机构还采取一些不合规的方式,擅自或变相提高对民营的贷款利率。所有这些,都加大了民营企业的筹资成本。使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3.在直接融资方面,所有制歧视更为严重

  政府对民营企业的股票发行和上市虽然没有明文限制,但存在着事实上的所有制歧视。在“额度管理”的股票发行机制下,民营企业要从相当紧张的发行额度中分得一杯羹,实在是难于上青天。到1999年,发行A股股票在深沪两家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企业已达900多家,但民营企业为数寥寥。民营企业基本上还是处于“望股兴叹”的境地。这与有关方面的指导思想有关,因为管理层一直将股票上市当作为国企解困的有效法宝。至于对民营企业进入企业债券市场,管理层也基本上持排斥态度,到目前还没有民营企业发行债券的实例。

  4.在中间业务方面,满足民营企业交易需要的结算工具较少

  国有商业银行不对民营企业办理托收承付和汇票承兑业务,当然更谈不上票据贴现。由于结算渠道不畅,资金进账时间长甚至发生梗阻,致使一些民营企业改用现金结算,加大了交易成本。

  5.在金融组织机构方面,缺乏为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服务的金融机构

  中国民生银行原拟专为民营企业服务,但现在越来越与其它股份制商业银行没有区别了。此外,对非国有金融机构与国有金融机构不能一视同仁,对国有银行呵护有加,利用国家权力和信用予以保护,而对非国有的金融机构,则轻易采取治理整顿、接管直至破产的办法,从而也限制了民营经济的发展。

三、强化对民营经济金融支持的主要对策

  1.健全、完善为民营经济服务的金融组织体系

  这是强化对民营经济金融支持的组织保证。近来,许多同志提出新建专门为民营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民营银行。这个问题要全面慎重考虑。要不要新建民营银行,应按照“有利于促进金融业的公平竞争,有利于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有利于保证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健运行”这三条原则,通盘考虑,审慎从事,以克服金融组织建设的盲目性。金融支持民营经济的基点,应放在大力发展区域性、地方性的中小型金融机构上,放在对现有金融机构的功能强化和业务拓展上,而不是简单地新建民营银行。否则,即使建立了这类民营银行,它们也会很快成为“二国营”(据说,一些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贷款对象60%以上是国有企业)。应该看到,随着银行商业化改革的深入,经营信用业务的商业性金融机构之间已经没有明确的业务分工界限,利润最大化成为它们共同的经营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摒弃“唯成份论”的做法,对原来的信贷政策进行调整,那么,国有商业银行也是可以为民营企业服务的。那些经营稳健、知名度高的民营企业,还有可能成为金融机构竞相争夺的贷款对象。1998年,为了强化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各家国有商业银行大都建立了相应的机构。但是,由于小型民营企业不是国有商业银行传统的服务对象,加之出于降低信贷交易成本的考虑,这些银行还只能把规模较大、效益较优的民营企业纳入服务范围。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由于网点面向基层,与民营企业联系紧密,则可成为城乡范围内金融支持民营经济的主体力量。因此,要大力发展非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造现在的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城乡信用合作社。

  2.通畅民营企业的贷款渠道,为民营企业提供必要的政府支持

  在贷款方面,要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国有商业银行要改“唯成份论”为“唯效益论”,自觉放弃“政府身份”,以平等的法人关系、契约关系来对待与民营企业的信用关系;二是政府财政要对民营企业提供必要的支持,除前面提到的投资补贴贷款贴息外,应尽快建立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基金,为中小型民营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中小型民营企业由于资产规模、产业特点、组织程度、成长性等原因,在争取贷款上处于不利地位,因而政府扶持是必要的。这也是国际惯例。当然,民营企业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信用度。

  3.矫正有失公允的利率政策,消除因所有制成份而产生的不合理的利率差异

  对同一种类、同一期限的贷款,对所有贷款对象都应实行同一水准的利率。在实行浮动利率的场合,超过基准利率的浮动部分,实际上是对金融机构承担贷款风险的一种补偿。其浮动幅度应主要根据借款人的借款期限、借款的风险程度以及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而定,而绝对不应把借款人的所有制成份作为基本依据。中央银行应加强对银行的民营企业贷款的利率稽核,对违规行为采取必要的处罚措施。

  4.拓展中间业务的种类和范围

  应根据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资金运动的特点,推出灵活的、多样化的结算工具,畅通汇路,为民营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结算服务。应尽快对民营企业开办托收承付、汇票承兑与贴现业务。此外,还应利用金融机构网点众多,占有信息量大的行业优势、汇票承兑与贴现业务。为民营企业提供市场商机、经济政策、经营与投资决策咨询等多方面的信息服务。

  5.给民营企业以“国民待遇”,使其以与国有企业平等的市场主体身份进入资本市场

  应既允许民营企业发行A股,也应允许其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发行B股、H股、N股等特种股票和存托凭证(如ADR),筹措外资。因此,有必要降低民营企业股票发行和上市的门槛,或另开第二板市场或场外交易市场,为民营企业的股票发行和上市提供必需的市场条件。在资本经营已被企业普遍重视的今天,应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通过兼并、收购与股权置换等方式实现产权重组,谋求更大发展。世界上任何国有企业的收购兼并都离不开金融支持,中国的民营企业更为需要,在放活国有中小企业的情况下,金融对民营的支持更为紧迫。此外,企业债券市场也应对民营企业敞开大门,允许民营企业在符合发行要求的条件下,通过发行债券筹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魅优论文范文网 ( 琼ICP备10200388号-7 )

GMT+8, 2024-4-29 07:41 , Processed in 0.14526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