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优论文范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68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伦理道德] 谈坚持先进道德文化建设的思考

[复制链接]

310

主题

310

帖子

94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4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12 21:26: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论文关键词]道德文化  信仰  方向
  [论文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文化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必然引起人们道德观念的冲突和要求作出相应的调适。当代中国道德文化建设面临的选择是:一方面,应正确地对待道德的继承与借鉴,开创道德建设的新局面;另一方面,还应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把握准先进道德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改革开放跨进了新阶段,社会转型向深入触动。一方面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对思想文化领域必将产生猛烈的冲击和严峻的挑战。尤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理想信念、道德行为的影响更加明显。面对世界各种文化观念相互激荡、交融并存、多元化趋向加剧的客观现实,欲要中国道德显示出自己优秀的特质内涵和良好的社会功能,沿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继续发展,不仅要从宏观角度对道德现状进行全方位的探讨,而且更应贴近社会生活,从微观角度扩展研究视野,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认真思考,提出合乎道德进步要求的理论见解,促进道德的新发展。
  一、转变道德观念,走出道德困境
  在社会与文化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市场化、现代化程度不断加深,经济活动、物质生活在社会结构与大众生活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群众的消费需要空前增长,商业文化迅速繁荣。深刻的社会变革必然引起人们道德观念的冲突和相应的转变。同时,某些消极的道德思想,如极端个人主义、利已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等继踵而至,在道德原则上和价值取向上直接与社会主义道德发生冲突,导致道德评价标准、价值选择的紊乱、道德控制系统弱化和人们的思想信念淡漠或削减。加入WTO后又将面临着另类道德观念和道德实践的直接影响,它同中国传统道德和现实主流道德之间有相当大的差距。在这道德的历史嬗变时期,当代中国道德陷入了不可回避的困惑境地。因而现实道德研究和道德实践当务之急是转变观念,运用道德辩证法去认识和对待在社会整体转型时期所引发的观念变化,正确处理变化中的正向与反向、一元化指导与多元存在的关系,在坚持社会主义道德一元化导向原则的同时,达到一元化与多元性的统一。
  1·规范道德评价标准
  道德评价是人们道德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内容,是维持社会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的保障机制。它对人们分辨道德是非、提高道德选择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道德评价是社会成员依据一定的道德准绳去衡量道德行为价值的活动,其实质是主体对某一道德行为作出的善恶判断,在道德分歧和道德观念冲突面前作出正确的选择,达到扬善抑恶的目的。
  在过去人们对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的辨认是一目了然的,即可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而在道德文化转型的今天,人们由于受双重标准或多元标准的影响,似乎任何一种标准都有一定的合理性,而在其背后又都可以找到反向标准,它同样具有存在的合理性。人们在道德评价上,不再相信有适合全社会共同遵守的恒定标准了,经常处在自相矛盾的徘徊中。面对人们困惑的道德神态,急切需要逃脱非道德理想的搅扰,全社会应确定合理的道德评价标准并且要充分发挥道德控制机制的功能,包括强有力的社会舆论监督,弘扬正气,遏制邪气。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评价的主要内容是:要求社会成员必须履行对国家和社会的法律义务,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形成共同的社会理想;发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2·改变道德价值取向的紊乱状态
  在过去,人们对道德行为的价值取向不仅具有一致性,而且具有稳定性。把为最大多数人谋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视为道德最根本的价值追求。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是多元的,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是自由、开放的,主要由价值规律来调节,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们的价值取向带有明显的多元化特征。我国现阶段存在着诸多不同的价值观,主要有集体主义价值观、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拜金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价值观和拜权主义价值观等。任何一种道德价值取向都可以获得一种价值观的文化支持,受到一种标准的肯定和赞场,而同时又会受到另一种价值标准的否定和讥评。这种道德选择的矛盾已经渗透到社会结构中的各个层面,集中表现是社会主义道德与消极道德在价值追求上的对立与斗争。传统的价值观被贬斥,集体主义价值观受到其他价值观的冲击或曲解,各种与社会整体利益相违背的价值观被某些人赞颂并效仿。价值选择的紊乱,使较多的人思想混乱、是非界限模糊,严重削弱了社会主义道德精神的凝聚力。当然,在以市场经济为先导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利益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尤其加入WTO后,面对多元化的世界和外来的价值观,面对时代价值取向和传统价值观念,每个人都处在价值观念的冲突、判断和选择之中,这应视为社会生活中的正常现象。但是,作为道德教育和宣传,它所坚持的道德价值目标的内容只能是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道德价值观和道德理想。
  3·用辩证的观点认识和审视市场经济对价值观念的影响
  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景观下所形成的新型价值概念,涵纳了多元的价值取向,其具体内容无不超出传统的价值观。在此期间,人们对市场经济的看法和评价存在种种分歧与对立,一部分人从一个侧面看到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实利型经济体系,它带来的价值观念多元化和个人利益追求最大化,造成社会共同理想信念的谈漠与消解,由此认为市场经济导致人们价值观念的紊乱、道德下滑、精神颓废。甚至还认为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花天酒地、吃喝嫖赌等腐朽现象的蔓延,都是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作用。这样一来,自觉和不自觉地把道德进步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乃至于信仰与市场经济当成了对立的两极。似乎市场经济必须是道德良心的反面。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市场经济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和满足人们对实质性和实效性价值的追求,能激发社会主义积极参与自由竞争,赢得竞争,竞争意识本身就是自我价值的体现,它能大大增强人们的自主性意识。因此,不能不说是人们价值观念和道德理想的巨大进步。于是认为市场经济只有正面价值,没有负面影响,社会上出现的不良现象不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伴随物。  
  上述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片面性,缺少对市场经济的全面分析研究,应该用辩证方法去认识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市场经济的不成熟和不完善。首先需要肯定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是我国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它将大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价值观念的变革和道德精神的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是在同一过程中实现的,这样就会必然得出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是有利于人们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进步的新结论。但同时也必须正视市场经济对人们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消极影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建立,有待逐步完善,对市场经济的管理尚缺乏足够的经验和明确的指导思想,各种消极意识和腐朽思想很容易趁机而入,其负面影响必然存在。
  通过对市场经济的正反向分析,可以达成这样的共识,即市场经济与道德并不是对立的两极,市场经济并不必须排斥道德信仰,而道德信仰也并不一定压制市场经济。不同的只是,在市场化的时代,道德信仰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不同了,不再像计划经济时候把道德看成是社会发展的惟一推动力,无限夸大精神的社会作用而已。只要把道德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摆正了,就会充分肯定市场经济对道德的积极影响,从而道德观念才能找到新的立足点,才能从困惑中走出来,在更宽阔的视野里和更广大的空间中不断增添新内容。
  二、正确对待道德的继承与借鉴,开创道德发展新局面
  当代中国道德文化的建设,是在对传统道德的继承与发展和对外来道德的吸收与改造的基础上进行的道德创新活动,必须对传统道德和外来道德持有正确的态度和认识。传统道德的准则和规律体系具有牢固的稳定性和传递性特征,它深深渗透到人们的内心世界并同人们的情感、信念、意志结合起来酿成民风、民俗和社会风尚,集中体现民族文化的个性与灵魂,成为不可轻易改变的精神力量。现实道德与传统道德、国内道德与国外道德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道德建设和发展中,如何继承传统道德和吸收外来道德至关重要。它实际上是如何正确处理道德的继承、吸收与创新的关系问题,必须在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中加深研究。
  1·对传统道德的正确认识
  要正确处理道德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即历史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必须正确对待传统道德文化。对传统道德既不可简单地肯定,又不可简单地否定。盲目地反对一切传统道德是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严重表现,是极其错误的,也是十分有害的,应予以批判。应该看到,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悠久文明的历史,在自己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今天中国的民族伦理和道德文化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只有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国历史上的道德传统,才能为今天的道德建设和道德进步提供充分的基础条件。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意识形式,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出自己的规律性和稳定性特征,它总是随着经济基础这条中轴线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也表现出自己的相对独立性特征。当经济基础改变之后,道德意识观念仍旧存在着,不可能随着经济基础改变而消失,因此,后一种道德必定是前一社会形态下道德的继承和发展。在道德被继承的过程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所以,对道德遗产的态度,既要反对全盘肯定,不分精华和糟粕的兼收并蓄的复古主义,又要反对否定一切的历史虚无主义。应该是辩证的否定,即扬弃。
  认识道德传统,要坚持科学的历史观与方法论指导,今天是昨天的历史发展,现实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今天社会的道德是以往人类道德合乎规律的发展。如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刻苦耐劳、互助合作、艰苦创业、崇德重义、修身为本等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沿袭承传的美德,今天仍旧深受人们的崇尚与践行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动力。正确认识优秀的道德传统,弘扬传统道德文化,是为了给今天道德注入有益的思想营养,使先进道德文化的建设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保持中国特色,提高全民族的精神境界。
  2·对外来道德的批判吸收
  中国先进道德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人类文明的共同结果,除了继承民族自身的文化遗产,还必须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科学的态度是立足本国,根据自己的国情、民族习惯和现代化进程的需要来进行,既不可不加分析地照搬照用,也不可夜郎自大,唯我独尊,全盘拒斥。在吸纳外来文化成果时,必须进行创造性的转换,使中国的现实道德文化注入新鲜血液,增添新的活力。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站在今天中国文化背景去审视国外的伦理思想,依据这些伦理思想本身的历史地位、阶级背景加以分析,一方面遵循历史标准,把它们放在当时的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看其是否具有一定的人民性、革命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要遵循现实标准,即根据我们现实的社会关系和改革开放的客观需求,看这些伦理思想具有哪些合理成分和积极因素。这就是既要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又要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  
  3·在社会体制转型中开创道德发展的新局面
  对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对外来道德优秀成果的吸收,目的是加强中国现实道德的研究和建设,开创道德发展的新局面。这要在我国社会转型中进行。社会转型不仅限于技术和物质领域,也不止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单一经济层面的改革,它涉及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同步展开。不仅引起利益关系和社会生活的重大变化以及对社会风尚的深刻影响,而且对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也是从未有过的震荡,这种冲击不是某些方面的,而是全方位的。因此,以往的很多观念与现实相悖,需要随着社会的转型加以调整。
  社会转型的突出特点是向实践层次发展,世俗化程度加深,这种趋势是个勿庸置疑的事实。世俗化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这样的社会氛围,经济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增长是人们的最大关心和追求,这是合理的,无可非议的。道德作为意识形态的主要意识形式,不仅要在理论上为其寻找合理性根据,而且要在实践中努力促使人们在观念和行为上发生相应的转变,使道德更富有感召力和约束力。这就对道德研究、道德宣传乃至道德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应该在倡导共产主义道德理想和价值目标设定的同时,要更多的关注现实生活和人民大众的切身利益及生存需求。必须改变过去那种远离现实,极大地超越多数社会成员的觉悟水平和道德接受的能力,不管是否能真地接受并将其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要求和外在的道德行为,盲目的把道德价值目标设定得又高又空的作法。在道德认识上,不应该把道德理想或达到某种道德状态,当作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而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道德状况则被认为是评价该社会的最高的、甚至是惟一的尺度。正确的观点是,道德理想对社会的衡量只限于意识形态领域,是衡量人们精神境界高低的尺子,而不是测量社会的物质基础发达与否的标准。所以道德对社会的检验只是一个方面,不是它的全部。另外,不应该把道德目标指向一种无限超越
的道德,或者指向一种所谓“终极关怀”、“终极价值”。这种超越恰恰是对日常生活的脱离与否定为起点的,把应该达到的合理化目标淹没在愤世嫉俗的极端情绪之中,其结果不仅是对现实目标的否定,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所设定的全人类为之奋斗终身的远大目标的否定。它对道德发展的危害性与消极观念对道德发展的危害性殊途同归。
  但是,也必须强调,在社会转型时期,意识形态工作一定要密切关注世俗化的发展方向,防止世俗化蜕变为庸俗化。当一个社会把物质财富的增长当作惟一的追求时,社会就很容易转变成庸俗社会。这时,人们越来越远离自己的精神世界,越来越疏离精神生活,空虚无聊、苦闷彷徨、意义丧失、标准混乱、信仰危机、道德伦丧等困扰着人们的心灵。如果我们被庸俗化推到精神世界的断壁残垣、碎砖烂瓦之间,我们会陷入非常无奈的处境。因此在社会向世俗化转变过程中,必须有效地防止庸俗化,通过意识形态工作,向人们进行科学的道德教育,更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教育,使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自觉地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那种认为在世俗化、市场化程度加深的时代,意识形态可以“悬置”的观点,即意识形态无争论、无教化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在市场经济下,一部分人凭借个人权势大肆吞食国家和人民的公共财产、贪污受贿、道德败坏、腐化堕落,变成了阻碍社会进步的邪恶。这不仅是罪恶的经济行为,而且是意识形态领域思想斗争的反射。当前道德研究,对此应有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并把笔锋对准。这样就会把老百姓的思想文化生活引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轨道上来,保证现代化健康持久的发展。
  综上所述,现实道德建设,要在改革开放的总形势下,针对加入WTO后国内情况的新变化,把中国道德置于世界文化大背景之中,使民族意识与全球意识相结合,把民族精神与现代精神统一起来,在提高今天道德水平的基础上向更高境界前进。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立足本国而又面向全世界的中国特色先进道德文化体系,扩充道德研究的新领域,开创道德发展的新局面。这就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弄清信仰与道德的关系,把握准先进道德文化的前进方向。  
  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把握准先进道德文化的前进方向
  从我国社会生活所面对的现实情况以及道德发展状态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在全社会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对道德的指导作用,是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任务。它不仅是现实道德生活的迫切需要,而且是向更高道德理想目标前进的必然要求。这要从信仰与道德的关系以及对道德的指导作用谈起,进而阐述怎样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把道德价值追求引向更高的目标。
  1·信仰与道德的关系
  在一般研究和日常生活中,往往把信仰与道德混而谈之,不大注意它们是否有区别和区别在何处。这是由二者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的缘故所致。其实信仰与道德是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观念与行为相统一的哲学范畴。
  信仰是随同人类社会生活发展起来的具有最大普遍性意义的精神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成为人类本质力量不断壮大的精神见证和人类征服自然、改造世界的历史见证。信仰表现为人们对一定的宇宙观、社会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观念体系的信奉与践行。信仰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社会文化,它是统领、指导其他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因此,不可没有信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精神支柱、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
  信仰活动是人类社会最早产生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统一于一体的活动。而道德作为一定经济关系的反映,它的产生是在信仰之后,同人们的物质生活直接相关,比其他意识形式较早地得到发展和强化。从功能上讲,信仰是价值目的,道德则是价值手段。但是,在远古人类那里,信仰既是价值目的,又是价值手段。随着人类本质力量的增大和发展,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领域有了极大开拓的时候,价值手段便渐渐从信仰内部分离出来,归属道德意识去执行。作为手段的道德必然要服从价值目的的信仰,成为信仰的协助力量而存在于人们的行为之中。随着人类历史的不断前进,人们的价值目的和价值目标设定不断调整,信仰和道德的表现形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它们之间的主从关系便日益演化成今天的分工协作、相互制约的格局,即信仰统领道德,道德服从信仰的协调发展的关系。
  从一定意义上分析,道德是信仰的外化,因而道德在人们的价值观念体系中要依附于信仰。信仰是人类最高形态的价值要求,不包含具体性的规范内容,不直接来协调人们的社会关系,这项任务是由道德去完成。但并不因为它们二者的功能不同就各不相干了,恰恰相反,信仰从来没有放弃对道德的指导,道德也从来没有可能离开信仰的约束而放任自流,因为信仰是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根本性依据。所以,信仰与道德的关系是核心与外围的关系,道德的产生、发展过程,也就是信仰这一核心理念的外化过程,它们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
  2·信仰对道德的具体指导
  信仰作为人类精神的最高理念层次,它对道德的价值坐标的设定和道德行为的规范,从观念到实践有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
  道德价值目标的设定往往是在道德主体对某一信仰客体,即信仰对象的崇拜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产生的,信仰的价值目标总是既来自现实又超越现实。道德为了追求信仰所设定的未来目标就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具体价值目标。比如说,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所设定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也是最高的价值追求。面对共产主义远大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道德自觉地把这一目标转化为自己的具体的价值观念和具体的价值坐标。这样,共产主义信仰便将基本的价值观念灌注到了社会主义道德理想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共产主义信仰的外化,也是共产主义信仰在现实生活领域中的投射。
  由于某一道德对某种信仰的信奉和追求,它必然要制定一系列相应的行为规范来约束道德主体的道德实践行为。社会主义道德的一整套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全与共产主义信仰相符合,只是社会主义道德所制定的行为准则是共产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初级形态而已。就本质来说是完全一致的,人们往往直接把共产主义价值理想作为现实道德的评价标准。当然这应该根据社会成员的觉悟水平分层次的对待,切不可不加区别的用高标准去要求每一个人。
  总括起来说,在人类全部意识形式中,信仰与道德的关系最密切,一切信仰都必然向道德渗透,以达到支配道德、控制道德的目的。而一切道德观念又都自觉地服务于自己所依赖的信仰,以达到实现自己的价值目的。这就是相辅又相成。
  3·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
  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是我们精神生活的支柱,而且是指导我们包括道德在内的一切行为的指南。它规定着个人、政党、民族、乃至国家的前进方向和价值目标的追求。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向来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和精神支柱,在其指导下确立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和社会世俗化进程的影响,一些人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淡化了,社会上出现了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有人借口时代的变化,大肆声嚷: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失灵”,鼓吹指导思想多元化。说什么马克思主义文化只是多元中的一元,将要失去它的至尊地位而逐渐地平民化等等,从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否定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使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精神和作风离我们远去。于是社会上非道德主义乘势泛滥,反对任何道德约束,主张放任自流,用虚无主义的态度对待我们党和国家在全社会所倡扬的道德理想和行为规范,致使社会越轨和失范现象时有发生,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阻碍了道德的进步。  
  加入WTO后,西方的意识形态、道德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影响将更加直接、深入,他们图谋通过体现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国际规则来改变中国的社会制度,其中包括道德在内的全部思想文化观念。演变与反演变的斗争将是长期的、激烈的,这种斗争大多表现在文化观念的冲突中。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反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一切腐朽没落文化的侵蚀,牢牢把握先进道德文化的前进方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魅优论文范文网 ( 琼ICP备10200388号-7 )

GMT+8, 2024-4-29 04:00 , Processed in 0.09039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