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优论文范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3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临床医学] cmyc在鼻腔内翻乳头状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复制链接]

3609

主题

3609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91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6-2 10:15: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要】  目的:探讨原癌基因cmyc在鼻腔内翻乳头状瘤(SNIP)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以期能寻找到cmyc与SNIP发生的性。方法:收集武汉市中心医院病理科2000~2007年鼻腔内翻乳头状瘤存档蜡块20例,另取瘤组织周围组织5例作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myc相关抗原。在显微镜下(×400) ,测定每个视野下阳性反应的平均光密度、阳性反应面积和所有细胞总面积,计算阳性面积率。采用HPIAS2000高清晰度彩色病理图文报告管理系统对cMyc在各组中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结果:SNIP中cMyc表达的平均光密度为0.3290±0.0218, 对照组cMyc表达的平均光密度为0.0854±0.0112;SNIP中cMyc表达的阳性面积率为0.2873±0.0152, 对照组cMyc表达的阳性面积率为0.0754±0.0124,SNIP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cmyc在鼻腔内翻乳头状瘤中的高表达,有助于SNIP的诊断。

【关键词】  cmyc; 鼻腔内翻乳头状瘤; 免疫组织化学; 相关分析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 sinonasal inverted papilloma ,SNIP) 是发生于鼻腔鼻窦的粘膜上皮源性良性肿瘤,其病理组织学为良性,但具有恶性生物学行为,呈侵袭性生长,局部破坏性强,易复发和恶变,据报道其复发率从30 %~ 78 %不等, 恶变率从5 %~21 %不等[1],探讨影响其发生的因素一直是临床及病理医师关注的焦点。原癌基因cmyc自发现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 它不但参与了细胞的重要活动增殖,分化与凋亡,而且还涉及了人类肿瘤的发展和演进[2,3]。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myc在鼻腔内翻乳头状瘤与正常粘膜组织中的表达,旨在探讨cmyc在鼻腔内翻乳头状瘤的发生中的表达及意义。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材料来源 收集武汉市中心医院病理科2000~2007年鼻腔内翻乳头状瘤存档蜡块20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7例。所有切片经病理学专家诊断为鼻腔内翻乳头状瘤。另取瘤组织周围组织5例作对照。

  1.1.2 材料分组 将实验分为鼻腔内翻乳头状瘤组和对照组。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1.2.1 主要试剂 浓缩型鼠抗人cMyc 单克隆抗体,(北京中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超敏即用型SP通用型免疫组织化学试剂盒(福州迈新公司);DAB显色试盒及多聚赖氨酸(北京中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2.2 主要仪器 YWY781型医用微波仪,250 W,50 Hz (浙江临安电子器材厂生产);家用高压锅;电热恒温干燥箱 (湖北黄石医疗器械厂生产);显微镜成像系统 (Olympus公司)。

  1.3 方法

  1.3.1 蜡块切片厚5μm,贴片于涂有多聚赖氨酸的洁净载玻片上,置于烤箱烤干待用。

  1.3.2 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myc相关抗原

  具体步骤:

  ① 4μm组织切片常规脱蜡至水后,0.01M PBS(pH 7.4)漂洗3×3 min;

  ② 抗原修复(柠檬酸缓冲液微波抗原修复法),室温自然冷却后,0.01M PBS(pH 7.4)漂洗5×3 min;

  ③ 滴加3%过氧化氢,37℃湿盒孵育10min以抑制内源性过氧化物酶活性,0.01M PBS(pH 7.4)漂洗3×3 min;

  ④ 正常羊血清37℃湿盒孵育10min以减少非特异性背景;

  ⑤ 甩去多余血清,分别滴加一抗,4℃孵育过夜,0.01M PBS(pH 7.4)漂洗3×5 min;

  ⑥ 滴加生物素标记的二抗37℃湿盒孵育10min,0.01M PBS(pH 7.4)漂洗3×3 min;

  ⑦ 滴加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复合物37℃湿盒孵育10min,0.01M PBS(pH7.4)漂洗3×3 min;

  ⑧ 滴加新鲜配置的DAB显色液显色,光镜下控制反应时间(约3~5min),自来水冲洗终止反应;

  ⑨ 苏木素复染,流水冲洗,1%盐酸酒精分色数秒,流水冲洗,0.1%氨水返蓝;

  ⑩ 梯度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片并镜检;

  用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组,购买的阳性片作为阳性对照组。

  1.3.3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判断

  cMyc 以胞核或胞质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反应。阴性对照组除细胞核染成蓝色外,应无棕黄色反应物。

  采用HPIAS1000 高清晰度彩色病理图文报告管理系统(同济千屏影像公司)对cMyc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每张切片随机选取5个完整而不重叠的高倍镜视野(×400) ,测定每个视野下阳性反应的平均光密度、阳性反应面积和所有细胞总面积,计算阳性面积率(阳性面积率=单位面积中阳性反应的总面积/单位面积中细胞的总面积×100%)。以每例5个视野的平均光密度、阳性面积率的平均值作为该例的测量值。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用SPSS11. 5 软件对各组免疫组织化学反应阳性颗粒的平均光密度、阳性面积率做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NK(q) 检验,检验水准α为0.05。

  2 结果

  瘤细胞核和细胞质中有大量棕黄色颗粒, cMyc 表达强; 对照组中,粘膜细胞核及细胞质中仅有少量棕黄色颗粒, cMyc 表达弱。图像分析结果显示: 鼻腔内翻乳头状瘤cMyc表达的平均光密度为0.3290±0.0218, 对照组cMyc表达的平均光密度为0.0854±0.0112;鼻腔内翻乳头状瘤cMyc表达的阳性面积率为0.2873±0.0152, 对照组cMyc表达的阳性面积率为0.0754±0.0124,经单因素分析鼻腔内翻乳头状瘤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表1 鼻腔内翻乳头状瘤与对照组中cMyc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和阳性面积率 注:* 鼻腔内翻乳头状瘤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SNIP 是比较多见的鼻腔鼻窦良性肿瘤,约占鼻腔肿瘤的0. 4 %~4.7 %[4],多发生于中年,男性较多见。但它具有侵袭性、高复发性和易癌变等临床特点[5,6],SNIP 虽是鼻腔鼻窦的良性病变,但肿瘤生长可破坏周围组织,应属真正的上皮边源性肿瘤,或交界性肿瘤。

  cmyc基因是原癌基因之一,广泛存在于多种正常组织中,最早发现于禽类骨髓瘤病毒MC29中,位于人染色体8q24区带上,cmyc基因的蛋白产物P62蛋白属于DNA结构蛋白,可促进与细胞增殖有关的基因开放,因而产生细胞增殖效应,因此增殖旺盛的组织, cmyc的转录水平亦高[7]。cmyc基因与细胞周期关系密切,它诱导CyclinD1 的高表达,从而影响细胞周期, 促进G1 /S 时相转化, 使细胞“永生化”,引起细胞增殖[8]。Cmyc 的过度表达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关系密切[9]。李光辉等[10]认为cmyc 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呈正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20例SNIP组织中,瘤细胞核和细胞质中cMyc 表达强; 对照组5例中,细胞核及细胞质中 cMyc 表达弱,鼻腔内翻乳头状瘤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此结果提示: cmyc基因很可能是SNIP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正性调控因子,它的表达可作为判断SNIP发生的一个较为可靠的指标。

  研究表明,肿瘤的发生、发展是多种基因多步骤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cmyc确实参与了SNIP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可能促进或导致细胞的恶性转化及肿瘤细胞的异常增生,cmyc基因蛋白表达异常可能是SNIP发生因素之一,肿瘤恶性程度越高,基因表达阳性率越高。观察该基因的表达状况可早期发现肿瘤,实现肿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至于cmyc基因与SNIP的复发与恶变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Segal K, Atar E , Mor C , et al. Inverting papilloma of the nose and paranasal sinuses. Laryngoscope , 1986 , 96(4) :394~398.

  2 Willims GT, Smith CA,Molecular regulation of apop tosis:geneticcontrol on cell death. Cell, 1993, 74: 777.

  3 曾嵘,李进. Cmyc的结构和功能. 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 1997, 20 (3) : 116~119.

  4 黄选兆,汪吉宝. 实用耳鼻咽喉科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269~270.

  5 冯连铭,卢振民,史海旭,等. 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 新乡医学院学报,1995 ,12 (4) :368~369.

  6 文仲祯,杨卫红. 鼻腔和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8 例. 新乡医学院学报,1995 ,12 (1) :99.

  7 Marx J. New tumor supp ressor may rival c2myc. Science , 1994, 264: 344~345.

  8 张绪森,陈同钰,王旭芬. Cmyc, Rb及细胞G1期调控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04, 11(3) : 159~161.

  9 Ronald AD , Nicole SA , Fredrck WA. Myc family oncogen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normal and neoplastic cell. A dv Cancer Res ,1991,57 :1~7.

  10 李光辉,陈向东,钱松溪,等. p53 及c2myc 共同表达与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魅优论文范文网 ( 琼ICP备10200388号-7 )

GMT+8, 2024-4-27 20:01 , Processed in 0.35540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