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优论文范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5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药学] 复方刺苋颗粒长期毒性研究

[复制链接]

2471

主题

2471

帖子

738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38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8-17 21:08: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要】  目的研究复方刺苋颗粒的长期毒性,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按原药材58.0,29.0,14.5 g/kg,给大鼠连续灌服原药材浸膏6周并停药观察2周,观察给药期间大鼠的一般表现及毒性反应。结果给药6周及停药观察2周期间未见毒性反应及延缓毒性反应。结论该品按临床拟用剂量、途径、疗程应用是安全的。

【关键词】  复方刺苋颗粒 大鼠 长期毒性


  The Longterm Toxicity Study of Fufang Cixian Granules on Rats

  DENG Jiagang,  WU Yuqiang,  ZHEN Zuowen,  ZHOU Zhi

  1. Pharmaceutical Factory of Guangx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Nanning 530023, China;

  2.Guangxi  Institute for Drug Control, Nanning  530021,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long- term toxicity of Fufang Cixian Granules on rats to provide some data for its clinical use. Methods80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4 groups, each group was given the extract of Fufang Cixian Granules intragastrically at doses of 0,58.0,29.0,14.5 g/kg for 6 weeks. The animals were observed for 2 weeks after medicine withdraw. Parameters were examined including general condition, bodyweight , blood cell, blood biochemistry, organ index, and histopathological exmination. ResultsNo toxic reaction was observed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Fufang Cixian Granules  should be safe in its clinical use with the recommended dosage.

  Key words: Fufang Cixian Granules;   Rats;  Long term toxicity

    复方刺苋颗粒为广西中医学院制药厂自主研发的新药,具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祛淤消肿等功效。用于湿热下注,Ⅰ,Ⅱ期内痔。该品由刺苋、防风、黄芪、三七、当归、大黄、地榆等组成。为了临床用药的安全,同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根据,对该品种进行了长期毒性研究。其结果报告如下。

  1  器材

  1.1   动物

  健康Wistar大鼠80只,体重(120±20)g,雌雄各半,由广西中医药研究所动物室提供(合格证号-桂医动字第11001号)。自配固体饲料喂养。实验室温度(22~26)℃(空调),相对湿度60%~75%。

  1.2  药物

  本品原药材浸膏每毫升相当于原药材2.14 g,由广西中医学院制药厂提供,批号980326。实验时可加去离子水稀释成适宜浓度的药液供动物灌肠(IG)投药用。

  1.3  试剂

  文齐氏浓缩液(天津开发区中山高科技开发研究所,批号970901);HiCN参考液(天津开发区中山高科技开发研究所产,批号980123);总蛋白双缩脲法测定试剂(台资元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批号290097)、谷丙转氨酶动力学法测定试剂(台资元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批号223026)、谷草转氨酶动力学法测定试剂(台资元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批号210056)、尿素氮脲酶法测定试剂(台资元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批号340041)、肌酐苦味酸动力学法测定试剂(台资元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批号210056);总胆固醇酶法测定试剂(澳斯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批号 9908)、血糖酶法测定试剂(澳斯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批号S1110006)。

  1.4  仪器

  半自动生化测定仪(日本ERBA公司,CHEM5);电子天平(上海第二天平仪器厂,MP1202,精度为1/1 000);生物显微镜(梧州市光学仪器厂,XSZ8D)。

  2  方法与结果

  2.1  方法[1~3]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高、中、低计量组给受试药物,计量分别为原药材58.0,29.0,14.5 g/kg,对照组给常水,每日上午ig给药1次,各组给药体积均为30 ml/kg,连续6周。观察给药期间大鼠的一般表现及毒性反应;称量体重1次/周,并根据体重调整给药量。末次给药后次日,各组取12只大鼠(雌雄各半)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40 mg/kg麻醉,经腹腔主动脉采血做血液学、血液生化检查;剖取部分脏器称重,按每100 g体重所含脏器重量换算成脏器重量指数;剖取主要脏器做肉眼及组织学检查。将各给药组测定值与对照组比较,做组间t检验。各组余下的8只大鼠停药观察2周后同法处理。  2.2  结果

  2.2.1  体重增长结果

  给药及停药期间,称量体重1次/周。各组大鼠活动、粪便等均未见异常,无死亡现象。结果见表1。表1  长毒实验大鼠体重增长情况(略)

  2.2.2  病理检查大体尸解结果示,大鼠处死后,立即解剖,摘取主要脏器,称取脏器湿重,求出脏器指数。给药6周后结果见表2,停药2周后结果见表3。表3  长毒实验停药2周后脏器指数测定结果(略)表2  长毒实验6周后脏器指数测定结果(略)

  2.2.3  血液学检查项目结果大鼠断尾尖测毛细管法凝血时间,并取血作血液学检查,测定血红蛋白含量(Hb)、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BPC)、网织红细胞(Ret)比值、嗜中性粒细胞(N)及淋巴细胞(L)比值、凝血时间(CT,毛细管法)。给药6周后结果见表4,停药2周后结果见表5。各给药组动物体重增长速度均与对照组相近,无显著差异。结果显示,给药6周后及停药2周后,给药组的心、肺、肝、肾、子宫、睾丸、膀胱重量指数均与对照组相近(P>0.05)。但给药6周后的中、低剂量组脾脏重量指数均略大于对照组(P<0.01),可能与本品方中防风、黄芪等药物的免疫增强作用有关,而高剂量组的脾脏重量指数与对照组相近(P>0.05),故亦可认为中、低计量组的脾脏增大系属正常波动,不具毒理学意义;停药2周后各给药组的脾脏重量指数均与对照组相近(P>0.05),提示此改变是可逆的。表4  长毒试验给药6周后血液学测定结果(略)表5  长毒实验停药2周后血液学测定结果(略)

    动物处死后摘取心、肺、脾、胃、小肠、膀胱、睾丸等脏器,作镜下病理检查。结果显示,给药6周后及停药2周后剖取各组大鼠的心、肺、脾、胃、小肠、膀胱、睾丸等作肉眼观察,均未见明显的形态学改变。给药6周后剖取高剂量组及对照组大鼠的心、肺、肝、肾、小肠、肾上腺、胸腺、子宫、卵巢、睾丸等脏器作组织学检查,未见受试药物所致的组织学改变。

  结果显示,给药6周后的测定结果,高中低剂量组的Hb含量略低与对照组(P<0.01),但仍在正常值范围内,而停药2周后各给药组的Hb含量均与对照组相近(P>0.05),提示此改变是可逆的。给药6周后及停药2周后,各给药组的其他项目测定值均与对照组相近(P>0.05)。

  2.2.4   血液生化检查项目结果大鼠腹主动脉取血,离心,取血清作血液生化学检查,测定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胆红素(Bil)、尿素氮(BUN)、肌酐(Crea)、总胆固醇(TCH)、血糖(Glu)含量及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给药6周后结果见表6,停药2周后结果见表7。表6  长毒实验给药6周后血液生化学测定结果(略)表7  长毒实验停药2周后血液生化学测定结果(略)

  结果显示,给药6周后及停药2周后的测定结果,给药组的各项测定值均与对照组相近(P>0.05),未见明显的血液生化学改变。

  结果显示,给药6周后及停药2周后的测定结果,给药组的各项测定值均与对照组相近(P>0.05),未见明显的血液生化学改变。

  3  讨论

    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大鼠灌肠按每日58.0 g/kg(体重)(相当于临床剂量60倍),29.0 g/kg(体重)(相当于临床剂量30倍)、14.5 g/kg(体重)(相当于临床剂量15倍)给药,给药6周及停药2周后,自始至终活动正常,未出现任何症状或死亡。体重增长情况正常,病理检查、血液检查及血液生化检查结果均正常,未见毒理反应及延缓毒性反应, 说明该品按临床拟用剂量、途径、疗程应用是安全的,也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北婴,李仪奎.中药新药研究开发技术与方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管理局.中药新药研究指南(药学、药理学、毒理学)[S].1993:205.

  [3]陈 奇.中药药理实验方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魅优论文范文网 ( 琼ICP备10200388号-7 )

GMT+8, 2024-4-30 07:17 , Processed in 0.04174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