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优论文范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3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药学] 中药体外药效试验新的加药方法的设想

[复制链接]

2471

主题

2471

帖子

738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38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8-17 22:23: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邓西方, 谢春光, 张红敏

【摘要】  体外药理实验在药物筛选、毒理评价与涂入的细胞分子药效等研究中起重要作用。目前中药体外药效实验的两种加药方式都有一定弊端。现提出了中药与肝微粒体共育的加药方式,既避免了非药物成分的干扰,又模拟了药物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中药; 体外药理实验; 加药方法

  体外药理实验具有快捷迅速、敏感特异、条件易控等优点,在药物筛选、毒理评价与深入的细胞分子药效等研究中起重要作用。和大多数化学药不同,中药(包括单体和/或复方,下同)成分复杂,体内代谢过程不清楚,药效成分不明确,以何种形式加入到体外药效实验的反应体系中是中医药研究者感到头痛的问题。因为目前的两种药物添加方式:直接添加和含药血清添加都有一定的弊端[1]。由于很多中药是药效活性和毒性成分的前体,直接添加方式虽药物体系较纯净,能较稳定地进行药物量效观察,但不能反应药物在体内经生物转化后起作用的真实药物成分。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制备含药血清进行体外药效实验克服了直接添加方式的不足,一度受到推崇。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该方法同样存在问题[2]:血清成分复杂,血清中固有成分对体外药效实验的影响可能会超过药物本身;反应体系中的药物浓度很难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等。以致于在无更佳选择的情况下,直接加药方式的应用近来有上升趋势。MEDLINE近四年收录的中药体外实验的文章全部采用直接加药法。目前的现状是:无论采取两种加药方式的哪一种,中药体外药效实验得出的结果往往受到质疑,严重阻碍了体外实验方法在中药药效研究中的应用,对深入揭示中药的作用机理极为不利。
   
  许多外来化合物也是以毒性的前体形式存在的,毒理学在研究它们的致癌、致畸、致突变时,采用了体外代谢活化系统(肝S9)来模拟体内过程。能否借鉴毒理学研究方法,将国际上公认的体外代谢系统引入中药体外药效实验中来,建立一种新的加药方式,使之取上述两种加药方式之长,并避免它们的不足正是众多致力于该领域研究人员所苦苦寻求的方法。新加药方式的设想是:中药与体外代谢系统温孵一定时间后,将中药(母体和/或代谢产物)与代谢系统分离,再加入药效实验体系中。这样既避免了非药物成分的干扰,克服了含药血清添加方式的不足;又模拟了药物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消除了直接加药方式的弊端。
   
  选择何种体外代谢系统呢?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有肠内菌代谢系统[3] 和肝代谢系统[4]。由于肠内菌的代谢菌丛主要是结肠菌丛,大多数中药在小肠已被吸收,并不到达结肠;而肝脏是绝大多数外来化合物的代谢器官,含有丰富的药物代谢酶,因此选用肝代谢系统比较合适。肝代谢系统又有离体肝灌流、肝切片、肝细胞、肝匀浆、肝微粒体及肝S9多种。如果采用离体肝灌流、肝切片、肝细胞代谢系统,由于代谢系统中药物添加量受到限制,要么药物代谢不完全,要么药物浓度低,达不到药效实验对药物浓度的要求。肝匀浆虽方法简单,但代谢体系不纯净,代谢率低,不易与药物分离。国内尚无肝S9用于药物代谢研究的报道,国外应用不少[12],但该系统与药物的分离没有肝微粒体容易。目前采用较多、方法较成熟、结果重现性好的要数肝微粒体代谢系统[5~12]。该系统主要优点有:代谢过程易于控制;操作简便;代谢率高;代谢体系比较纯净;更重要的是通过差速离心技术易与其它化合物分离,比较符合对体外代谢系统的要求。 最初体外肝微粒体代谢系统并不是为中药体外药效实验而设,故直接将该系统搬来,让其与中药共育,直接将代谢系统与中药的混合物一起加入体外实验体系中是不适宜的,因为代谢系统本身可能对药效实验产生影响。如何去除代谢系统对体外实验的影响以及如何使原代谢系统更好地满足成分复杂的中药的代谢要求,是这种新方法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目前尚未见到国内外有去除方法及对中药与肝微粒体共育这种加药方式研究的报道。我们从1999年开始,将肝S9作为代谢系统与中药共育进行体外药效实验,做了一些尝试性 中药与肝微粒体共育这种新的加药方式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可以打破由加药方式而导致的中药体外药效实验广泛应用受限的局面,使体外实验深入研究中药药效成为可能。更重要的是,采用中药与肝微粒体共育这种加药方式进行体外实验,发现重要的药效作用后,可以在相同的代谢条件下获取大量药物(母体和/或代谢产物),进行化学分析,找出药效成分。因为从体外代谢系统获得大量代谢产物要比从含药生物样品(血、尿等)中容易得多。中药与肝微粒体共育犹如一架桥梁把药物效应与相应的物质基础联在了一起,把药效实验与药物化学分析联在了一起,对寻找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成海. 中药复方体外药效研究思考[J].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00,11(1):53.

  [2] 李仪奎. 中药血清药效学实验方法的若干问题[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9,10(2):95.

  [3] 刘明杰,林琳,王钊. 肠道细菌对天然药物代谢的研究进展[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1, 18(4):257.

  [4] 杨秀伟,郝美荣,服部征雄. 中药成分代谢分析[J].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154.

  [5] Ueng YF,Jan WC, Lin LC,et al. The alkaloid rutaecarpine is a selective inhibitor of cytochrome P450 1A in mouse and human liver microsomes[J]. Drug-Metabolism-and-Disposition. 2002,30(3): 349.

  [6] Myagmar BG, Aniya Y. Free radical scavenging action of medicinal herbs from Mongolia[J]. Phytomedicine. 2000,7(3): 221.

  [7] Kari Laine, ümit Yasar, Jolanta Widén, et al. A screening study on the liability of eight different female sex steroids to inhibit CYP2C9, 2C19 and 3A4 activities in human liver microsomes[J]. Pharmacology & Toxicology,2003,93, 77.

  [8] Ji Young Park, Kyoung Ah Kim. Inhibitory effect of 5-fluorouracil on human cytochrome P450 isoforms in human liver microsomes[J]. Eur J Clin Pharmacol,2003,59: 407.

  [7] K.Takahashi, E.Uejima, T.Morisaki, et al. In vitro inhibitory effects of Kampo medicinesonmetabolic reactions catalyzed by human liver microsomes[J].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y and Therapeutics,2003,28, 319.

  [8] Radka Václavíková, Stanislav Horsky, Petr ?imek Ivan Gut. Paclitaxel metabolism in rat and human liver microsomes is inhibited by phenolic antioxidants[J]. Naunyn-Schmiedeberg’s Arch Pharmacol,2003,368:200.

  [9] Alejandro Palacios, Viviana Piergiacomi, Angel Catalá. Antioxidant effect of conjugated linoleic acid and vitamin A during nonenzymatic lipid peroxidation of rat liver microsomes and mitochondria[J].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chemistry, 2003,250: 107.

  [10] Zongwei Cai, Tianxiu Qian, Ricky N.S. Wong, et al. Liquid chromatography–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for metabolism and pharmacokinetic studies of ginsenoside Rg3[J]. Analytica Chimica Acta,2003,492:283.

  [11] 丁 樱,张红敏. 雷公藤多甙对肾小球系膜细胞细胞因子生成的影响[J]. 中华肾脏病杂志,2002,18(2):139.

  [12] 张红敏,丁 樱,陈世伟,等. 复方血尿停经肝微粒体代谢后对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影响[J]. 中草药,2005,36(2):5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魅优论文范文网 ( 琼ICP备10200388号-7 )

GMT+8, 2024-5-3 23:18 , Processed in 0.04956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