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优论文范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64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学] 谈清代成都的地位和作用

[复制链接]

5154

主题

515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56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3-12 13:46: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论文关键词]清代 四川 成都 城市 

  [论文摘 要]成都历来都是省会城市。作为中国西部区域的中心城市,地位十分重要。本文立足于清代这一特定的时期,试图从、和等方面来探究成都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并为研究川西地区以成都为中心的城市体系提供依据。
  
  清代时的成都是四川地区最大的城市之一,是川西地区的区域中心和军事重镇,在四川盆地乃至整个西南地区有
  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鸦片战争前成都的地位和作用
  
  明末清初时的成都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城郭鞠为荒莽,庐舍荡若丘墟,百里断炊烟,第闻青磷叫月;四郊枯木茂草,唯看白骨崇山。”“成都城中绝人迹者十五六年,唯见草木充塞,麋鹿纵横,凡廛里闾巷官民居址皆不可复识,诸大吏分赴城楼。”
  为恢复四川经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实行招抚流氓和轻徭薄赋的与民休息政策。随着生产和社会生活秩序的恢复,成都社会经济开始复苏,数和垦田数都有相应的增加。“以川西成都一府,则四方流氓艺业贸易,凑成省会,其属邑之荒凉如故也。”到乾隆年间,成都业得到蓬勃发展,蜀锦制造业发展尤快,形成了规模较大的蜀锦生产区。而随着商业贸易规模的扩大,逐渐形成了一个以成都为中心的连接川东、川南、川北、甘肃、云南、贵州、湖南、湖北、西藏、陕西的商业流通网络。各地商人在成都“或列肆居奇,或籴粜运卖,贸迁有无,日中为市,各随其业。”工商业的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成都人口的增长。从清初到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成都人口陆续发展到127000余人,35400余丁。”到嘉庆年间,城郊人口共达20余万人,城区人口20余万人。加之成都经济条件的格外优越,使成都经济恢复最为迅速。“惟是成都岁为沃野,其余州县之田,有岁岁耕种者,有休一岁或二岁或三岁更耕之者。”省外移民的大量迁川,更给成都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有利条件。“其民则鲜土著,率多湖广、陕西、江西、广东等处迁居之人,以及四方之商贸,俗尚不同,情性亦异。”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的持续发展,为成都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清置四川行省,设巡抚驻成都。鸦片战争前,成都就是川西地区最重要的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虽在明末清初时城市遭到很大破坏,近乎毁灭,但由于农业时代中国城市发展规律——政治中心城市优先发展,使政治因素远远大于经济等其他的因素,这就使成都能够在统治集团的政治行政力量的推动下获得最大限度地发展。这时成都的发展主要依靠政治、军事力量来聚集各种资源和发展动力,政治行政功能为城市的主要功能。成都这时逐渐从区域的政治、军事中心开始向区域政治、军事和区域贸易集散中心转变。这得益于清前中期成都农业、手、商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及区域内城市的商品交换、流通的增强。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城镇经济体系开始形成,并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商业贸易网络。成都城市中恢复了明代已有的各种综合性及专业性,商业街区也较前扩大。例如,在清朝中期,成都城内的商业街区就达40个之多,城郊和远郊的市场也开始勃兴起来。至嘉庆年间成都城外的场镇就有195个,为乾隆时期的3倍。这些场镇都以成都为中心,散布开去,它们相互之间的距离为25~5公里,互补性极强。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成都附近的一些中小城市也逐渐兴起,形成了以成都为中心,联结川西地区十几个中小城市和数百个场镇的市场网络,由此进一步推动了成都城市经济的大发展。
  这时期,成都的城市规模和人口数量相比以前确实有了较快增长,但这并不能改变成都的城市的性质。成都城内的工商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还极为有限,它们要不是为了满足封建贵族生活的需要,要么就是作为农业经济的附庸,在社会经济中起着调节和补充的作用,具有明显的消费性和寄生性,根本无法取代农业的主体地位。这种状况直到鸦片战争后才有所改变。
  
  二、鸦片战争后成都的地位和作用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被列强用武力强迫拉入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体系中,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城市发展的动力也随之开始发生变化。中心优先发展规律虽然还仍然起着一定的作用,但中心城市优先发展规律已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主要规律。城市的发展依赖于商业贸易以及工厂生产出来的品的对外交换。以大机器生产为主要标志的工业化在中国开始兴起,并成为城市发展新的主要推动力,而城市发展又发过来推动工业化的发展,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为了更好地使城市在经济上与外界进行交流,这就需要大力发展以中心城市为枢纽的现代网络,同时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也为打破地域限制提供了最有利的工具。
  成都地处西南一隅,与外界联系薄弱,自然经济没有被外力的破坏,仍占统治地位,因而城市经济变化也较为缓慢,工业化不仅起步晚,而且发展水平低。然而,西方列强对于中国西部,尤其是四川、云南早已跃跃欲试,积极准备在长江上游地区实现通商和通航。英日两国先后强迫重庆开埠。随着《烟台条约》和《马关条约》的签订,西方列强打开了四川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大门。列强的入侵使外国的经济势力向全川渗透,他们疯狂的掠夺四川的各种经济资源,使中国川江航权彻底丧失,但这也破坏了四川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川省城乡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四川与外界的经济和贸易联系。成都作为四川的省城,受此影响明显。
  随着西方列强经济势力入侵的增强,成都也逐渐发展成为长江上游除重庆之外的商业活动的交结点,“为长江上游尽头之埠,……此中商务之盛,一望可知,货物充牣,民户殷繁。”而与重庆不同的是,直至19世纪末,成都受洋货的冲击还较小,土货的交易仍居主要地位。出产的物品不仅在省内销售,毗邻各省亦争相购之。销路之远,甚至到达广西,乃至北圻各埠。像草帽、材等土货都在成都聚集并大量出口“能在各通商口岸觅得西国主顾,装船后运赴汉口,以达上海”。如法国某洋行将草帽“发行欧洲,发约数千余包也”;各种草药“尤以成都荟萃处。凡药肆所售药料,皆来自四川装运。”商业的贸易的快速发展极大的促进了成都城市的发展。成都城市面貌也焕然一新。当时游历于成都的法国人马尼爱不免有些夸张的对成都市容作了一个描述:城内大街“甚为宽阔,夹衢另筑两途,以便行人,如沪上之大马路然。各铺装饰华丽有绸缎店、首饰铺、汇兑庄、瓷器及古董等铺,此真以外之大观。但当时作为四川中心的成都行政力量对城市的发展仍然起主导作用,而重庆是作为经济中心崛起的,它们形成了优势互补型的双核心城市,从而推动了四川盆地城市体系的初步形成,对整个西南地区城市体系的建立也有一定的影响。
  
  三、小结
  
  成都虽然在满清一代获得了较快发展,但相比于中国东部沿海和中部发达地区的城市,其发展仍相对滞后,城市化进程也较为缓慢。近代以来,成都逐渐衰落,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参考文献]
  [1]康熙:《成都府志》。
  [2]民国:《华阳县志》卷35。
  [3]嘉庆:《四川通志》卷46《食货》。
  [4]雍正:《四川通志》首卷,序。
  [5]何一民:《从政治中心优先发展到经济中心优先发展——时代到工业时代中国城市发展动力机制的转变》,《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1月。
  [6]马爱尼著:《游历四川成都记》,《渝报》第9册(光绪二十四年正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魅优论文范文网 ( 琼ICP备10200388号-7 )

GMT+8, 2024-4-29 01:20 , Processed in 0.04782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