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优论文范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24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外国文学] 西方文学中海原型的精神内涵

[复制链接]

5154

主题

515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56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3-23 15:02: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 要:“海”在文学创作中作为一个反复出现的意象,是人类集体创作的结晶,是人类所积累的无数同类经验,体现着人性的相同性和人类情感模式的共通性,伴随着文学的发展已获得了丰富的原型精神内涵。

  关键词:大海 原型 精神

  作为人类集体创作的结晶的“海”意象,在文学创作中体现着人性的相同性和人类情感模式的共通性,具有了丰富的原型精神内涵,特别是在素有“海洋民族”之称的西方许多国家,海洋精神早已深深地植根于其历史文化之中。同时,在西方文学史上,海意象在代代承传中又不断被现实的人们注入了不同的理念、赋予了新的精神内涵。因此,海意象既是地域的、民族的、人类的意识凝聚的原型符号,同时,对于不同时代的作者而言,又是体现出富有个性特色的理想的象征物。

  首先,海是神秘的、具有极大破坏力的恶魔的代表。古希腊民族和古罗马民族都是典型的海洋民族,他们的文明也是典型的海洋文明。在古希腊罗马学中,海洋是不可替代的背景,是重要的角色。在古希腊神话里,许多神祇以海为摇篮居处,如海神波塞冬、忒提斯(阿喀琉斯的母亲)等,希腊城邦亦是与海洋崇拜共同发展的。作为艺术文化源头的《荷马史诗》的大部分故事都发生在海上。古罗马的著名史诗《埃涅阿斯纪》中的大部分故事也是以海洋为背景的。在他们眼中,海是强大而凶恶的伙伴。如在古希腊罗马神话和传说中,海神波塞冬象征着海的巨大的不可抗拒的力量。他是天神宙斯的兄弟,权利仅次于宙斯,野心勃勃,盛气凌人。只要他一发怒,大海就会掀起滔天巨浪,给人们带来灾难。“人类在童年时代还没有能力认识和征服海洋,所以,在古代希腊人的观念里,海是神秘的、令人敬畏的,它蕴含着极大的破坏力”在稍后的古希腊文学中,大海仍是一种有着变幻无常的风暴和巨大破坏力的形象。

  对大海的这种认知一直伴随着人类走进现代文明。如爱尔兰作家约翰•沁的《骑马下海的人》,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水仙花号上的黑鬼》等,大海都是一个喜怒无常、暴虐、冷漠、对人类充满敌意的恶魔形象。

  第二,大海是女性的化身,是爱的世界、爱情的栖息地。在古希腊神话传说中,宙斯与大洋神女之一狄俄涅的女儿——爱神阿佛洛狄忒,据说她是从大海浪花里出生的;也有说法她是女海神狄俄涅所生,她的别号又叫港湾女神、镇海女神等,对她的崇拜和敬仰多流行于欧洲海岛和港湾。所以,将海意象与女性、爱以及爱情联系在一起,有着深远的神话原型基因,并且源远流长。

  现代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在她的《暴风雨夜,暴风雨夜》一诗里,就把海作为“爱的世界”象征,把自己的一颗芳心比作渴望停靠在爱人港湾中的一条漂泊的小船。

  由于爱情与大海意象亲切感的交融产生的强大心理定势,有时,即使连两性爱情之旅出现了某种波折,蒙上不顺利的阴影,抒情主体也常借助海意象来倾诉。

  英国诗人斯温伯因也喜爱借用大海的神话原型意旨写诗。在《在夕阳与大海之间》一诗中,他就把爱情中的甜、酸;欢喜与悲伤;以及对爱的理想、追求等一同编织进海意象中。“海意象的巨大包容力不仅因其作为自然界的客体对象和人的情感对象——异性爱侣形成了某种接近性联想,还由于海的粗犷豪放的风物特性,引发了诗人们往往借助于海意象畅言爱情的强烈感受。”

  在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密西西比河、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的大海等,这里的河与大海就是女性的化身,作为一个神秘莫测的生命参与主人公的活动中来。对于哈克来说,密西西比河就像一个温柔慈祥的母亲般的女神,她用自己温暖的怀抱抚慰着哈克饱受蹂躏的心灵。每当哈克在岸上经历了人间的龌龊,回到密西西比河上后总能得到心灵的宁静。同样,在《老人与海》中,大海意象被作者充分女性化了。海在这里被想象成了时刻陪在老人身边的女性,老人对大海充满深切的爱意和宽容。老人热爱海的一切,包括海洋清新的气息、海流、旋涡等,他不仅要在大海身上证明自己的力量、证明自己生命的价值,同时他也能在大海的怀抱中找到慰藉,让他的内心充实、快乐。他那抽筋的双手在海水中得到了医治,心灵也在大海中感受到了温馨和力量。这种象征意蕴在两方文化传统小是由来巳久的。“人类自从有了另女两性之分,两性之间既对立又统一,互相依存又相互竞争着。而男女两性之间对立又彼此抗争的微妙关系,又颇似人类与大海。在男性为中心的文化里,女性作为社会的强势群体,这种以自然比人事的联想也就很容易确立为“男性——人”与“女性——大海”的模式,这—模式的内在结构是“男性——人”对于“女性——大诲”的抗争与征服。”

  第三,大海是一个自由的理想王国的象征。历代以来,人类一方面崇拜养育他们的江河海洋,另一方面又想征服江河海洋,以谋求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海洋有其狂暴的一面,是巨大自然破坏力的代表,又有着温情的一面,是充满爱的母性的象征,哺育着海洋民族。大海时而时而波涛滚滚,时而风平浪静。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抵触,又是相互依存的。人们畏惧大海的威力,又向往着大海那无拘无束的自由的气息。当工业文明带来征服自然力提高时,人海关系中人的主体意识亦大大增强。海虽时或显得神秘莫测,离人们却并不遥远。

  英国是一个近代开始崛起的典型的海洋国家,在近代英国文学中,海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主题。正如英国海洋文学作家康拉德在《青春》里所说,“在这个国家里,可以说,人跟海洋打成一片——海洋跟许多人结下了缘。”出于海洋民族对海的本能的向往和模糊的认识,人们倾向于将海洋作为他们理想王国的寄托。托马斯•摩尔的“乌托邦”就建在海上;莎士比亚的传奇剧《暴风雨》中普洛斯彼罗流亡的荒岛,是一个扬恶惩善的理想世界。查理•金斯莱的著名童话《水孩子》中的大海,与冷漠的陆上世界相对,是个有着仙女和仙人岛的温馨世界。

  勃兰兑斯曾这样称英国:“在这个国家里一切最优秀的诗歌里,都洋溢着大海那新鲜和自由的气息。” “对于英国人来说,大海一向是自由的伟大象征。”其实,海文化体现的这些精神气质不仅仅属于英国,而是属于整个海洋民族。如在美国的库伯、奥尼尔等,他们在海洋剧作中就把大海自由奔放的气息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某种意义上,一部海洋的文学史也是一部人类的精神发展史。海在不同的时期蕴藏着不同的精神内涵,但在变化中也了揭示了一些不变的东西,比如热情豪放、勇敢、坚韧、开放等性格特征,那就是海洋民族的文化积淀。荣格曾说到,原型意象实际上是一种种族记忆,“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残余,并且总的说来始终遵循着同样的路线,它就像心理中的一道深深开凿过的河床,生命之流(可以)在这条河床中突然奔涌成一条大江,而不像那样在宽阔然而清浅的溪流中向前漫淌。”大海这一意象就是这样蕴含着人类精神和共同命运的原型。大海孕育了生命,也孕育了文学,真实地记录了人类为了生存而与自然抗争的历史,赋予了人类无穷的浪漫想象空间,继而成为作家表达真实情感和时代内蕴的重要载体,更为人类提供了理想的精神寄托,成为我们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罗良功.英诗概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美】海明威,张爱玲译.老人与海.香港: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1979年版.

  [4]葛志毅.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勃兰兑斯,徐式谷译.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魅优论文范文网 ( 琼ICP备10200388号-7 )

GMT+8, 2024-4-27 00:07 , Processed in 0.23334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